為更好地引導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推動臺商投資區外向型經濟發展,拓寬外向型經濟途徑和思路,臺商投資區日前組織區內部分企業參加第116屆廣交會,有效利用廣交會平臺促進潛力企業實現出口,培育臺商區外貿出口新的增長點。
情況
成交短單為主
更重展示形象
廣交會素有外貿“晴雨表”之稱,展會的際遇直接反映外貿生態變化。“本屆廣交會我區共有14家企業、41個攤位、70余名正式代表組團參展,特裝攤位30個。參展的企業包括重工業類、輕工日用消費品類、紡織服裝類及醫藥保健類。”臺商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屆廣交會上,臺商區參展企業累計接洽客商2000多人次,簽訂出口合同及貿易意向230多份,實現貿易成交總額2500萬美元左右。
外貿行業人士普遍認為,隨著國際市場態勢的變化,未來“低速穩定增長”將成為中國外貿產業的“新常態”。從國際市場看,需求持續疲軟、部分地區遭遇動蕩形勢、重大疫情影響貿易人員往來等,都是造成這種局面的客觀原因。“本屆廣交會的客人主要以亞歐美成交量居多,但成交量均出現下滑。新興市場的采購商比往年減少,訂單也相對下降。傳統市場復蘇乏力,新興市場需求疲軟是參展企業的一大特點。”上述負責人表示,在本屆廣交會上,企業接待的客商以熟客為主,新客商相對較少,且當場下訂單的意愿較低。企業在客戶拓展方面較為困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成交量。
不僅如此,受國內勞動力、原材料價格上漲,通脹壓力上升、節能環保成本增加、出口商品價格倒掛,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多重因素影響,企業出口成本增加,大部分商品成交價格較上屆提高8%—15%。
在全球經濟黯淡的背景下,秋季廣交會展館雖然依然紛繁喧鬧,但在多次參展的不少企業看來,客商人流遠不如以往。“本屆廣交會客商明顯減少,且在國際經濟環境、人民幣升值、原材料與國內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企業融資難等因素影響下,參展企業成交謹慎,不敢接長單、大單,大部分企業只接受中短單。”參展人士表示。
在此次走訪的參展企業中,大部分企業表示廣交會更多是作為展示企業形象,和老客戶交流感情,結交新客戶的平臺。為了增加企業曝光度,本屆廣交會部分參展企業主動調整外貿結構,注重品牌意識,以產品創新、材料創新和營銷創新為突破口,加大了產品研發投入,向附加值高的產品要效益,新產品不斷涌現。
建議
結合區域特色
開拓新興市場
從今年廣交會參展企業規格來看,臺商區參展企業仍然以中小企業為主,貿易型企業偏多;高附加值和自主品牌產品少。對此,臺商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充分挖掘廣交會潛力,繼續優化廣交會參展結構,積極鼓勵優勢行業的生產企業參展,大力支持高附加值產品、自主品牌產品生產企業參展。
加快產品轉型升級,提高產品競爭力也是臺商區外貿企業今后發展的重點。“從我區廣交會參展的企業和產品來看,生產型企業主要集中在日用消費品、紡織服裝等展區,產品附加值不高,而家用電器、電子消費品等展區主要是貿易型企業參展,而且經營外省產品的居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我區主要出口產業依然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門類不豐富、產業競爭力不強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該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改變現狀,必須加快轉型升級步伐。通過加強技改研發,投入資金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對現有設備進行換代升級;加強與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產學研合作,利用“外腦”開發新材料、新工藝。同時,延伸產業鏈,由單純制造向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兩端延伸;加強生產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加大商標和品牌保護,培育國際知名品牌。
市場方面,本屆廣交會上歐美市場成交量下降,非洲、南美等新興市場成交活躍。對此,區相關部門建議企業在保住原有市場的同時,還應該開拓新興市場,“要根據自身產品特點和優勢,找到適銷對路的市場。針對不同地區的市場生產出差異化產品。如用色彩鮮艷的產品主攻中東市場,用簡潔大方的產品主攻歐美市場。在產品設計中,要融入當地的文化特色。”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