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市出臺《泉州市特級人才創新實驗室建設管理規定(試行)》,通過柔性引進重大項目、關鍵技術、“卡脖子”環節緊缺急需的自然科學類特級人才,為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提供智力支撐。
獲評特級人才創新實驗室可獎補80萬元——泉州:精準引才引智 破解“關鍵技術”
泉州網6月25日訊 (記者 吳宗寶 通訊員 黃穎 沈忠華 馬旭弘)泉州經濟總量已連續22年保持全省第一,躋身萬億GDP城市行列。“十四五”期間,泉州急需引進更多高精尖人才,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產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和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重要講話精神,縱深推進人才“港灣計劃”,集聚天下英才,加快科技創新,近日,泉州市出臺《泉州市特級人才創新實驗室建設管理規定(試行)》,通過柔性引進重大項目、關鍵技術、“卡脖子”環節緊缺急需的自然科學類特級人才,為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提供智力支撐。
政策解讀
什么是特級人才創新實驗室
根據文件,特級人才創新實驗室是指由市委、市政府為柔性引進自然科學類特級人才及其創新團隊而設立的創新平臺,在聚集和培養科技人才、產業核心技術攻克、科研成果引進轉化、產業協同創新、平臺共建共享、創新創業創造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為增強企事業單位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提供高端智力支撐。
特級人才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特級人才為符合以下條件之一者: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以上獎項獲得者(排名前3位完成人);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人;諾貝爾獎(自然科學類)、菲爾茲獎、沃爾夫獎、圖靈獎、拉斯克獎、克拉福德獎等國際知名獎項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在有效任期內的海(境)外院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負責人;泉州市重點支柱產業和科研、醫療領域急需緊缺且層次與前述對象相當的人才,經相關部門確認,也可作為特級人才人選。
創新實驗室建設單位應具備哪些條件
根據文件,創新實驗室的建設單位應具備在泉州市注冊成立時間滿1年、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生產經營或運行狀況良好,人力資源管理體系規范健全,主動推行黨建融入公司治理“1533”工作機制或者黨建工作積極有效的單位;上年度銷售收入不低于1000萬元,稅收不低于100萬元;建有專門的研發機構,擁有水平較高、結構較合理的研發團隊,能夠為創新實驗室的建設、運行管理、科學研究、人才引進和培養、開放交流提供必要的配套條件,研究開發經費有保證,上年度研發經費投入不低于50萬元(農業類可適當放寬)等條件。
被評上創新實驗室能獲得哪些支持
創新實驗室的補助資金總額為80萬元,分三期撥付:第一期撥付補助資金總額的40%,于創新實驗室認定后撥付;第二期撥付補助資金總額的30%,于創新實驗室中期考核合格后撥付;第三期撥付補助資金總額的30%,于創新實驗室成效成果考核驗收合格后撥付。
此外,給予每家經認定的示范創新實驗室獎補資金15萬元,于評審認定后一次性撥付。
部門聲音
人才引領 提升產業“含金量”“含新量”
“特級人才創新實驗室和院士(專家)工作站一樣,同屬泉州市柔性引才的平臺,初衷是柔性引進兩院院士或與其層次相當的特級人才,充分發揮其作用,為泉州‘十四五’經濟和社會發展作貢獻。”在近日召開的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擴大)會議上,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章金良表示,把引才范圍從院士擴大到其他特級人才,同時在創新實驗室主要任務中突出引進培育科技人才的內容,目的就是要激發泉州企事業單位引育各類人才的動力。
泉州市委人才辦主任傅鑫表示,泉州愛拼敢贏立潮頭、心無旁騖做實業,已成為福建乃至全國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人才工作也要相應地跳高一尺,放眼國際、瞄準一流、重新定標,切實拓寬工作視野、拉升工作標準、創優工作目標。特別是要揚長避短,用實體產業優勢、城市人文稟賦加速吸引更多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引領提升產業“含金量”“含新量”!
泉州持續深耕人才“港灣計劃”,加快柔性引才步伐,在院士(專家)工作站等創新平臺建設及人才引進培養等方面工作取得新成效。平臺建設方面,2020年全市推動新組建及重新認定市級院士工作站5家,獲省級認定及重新認定6家,數量居全省設區市前列,2家院士工作站獲評“2020年度福建省院士專家示范工作站”。柔性引才方面,依托院士(專家)工作站等引才平臺建設,去年全市共柔性引進院士5名、院士專家創新團隊62人、國內外高水平高校畢業生47人服務于泉州市經濟建設,簽約院士合作項目5個,項目總投資額8980萬元,專家合作項目6個,總投資額1665萬元。
企業受益
案例1
市高層次人才、比鄰三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林逢春:
將更新更好的技術落地泉州
泉州支持創建特級人才創新實驗室,對我們創新企業來說是一次機遇。未來,我們將加強人才隊伍和平臺建設,爭取申報和靈活運用新的政策,努力引入更強的專家團隊,以及國內外先進的3D打印相關技術,將更新、更好的技術落地在泉州,為泉州創新創業創造的熱浪提供一流的3D技術服務。
近年來,借助人才“港灣計劃”政策“東風”,泉州市比鄰三維科技有限公司與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物構所)建立良好的產學研關系,引進了特聘高級研究員,同時成立專家工作站,并柔性引進10多名博士和碩士。得益于專家工作站的良好運轉,公司在3D打印產業化應用方向有了多項重大突破并取得授權知識產權87項,2019年獲評“省級技術創新重點項目”稱號。憑借著3D材料新技術的突破,公司累計服務企業級客戶超過5萬家(次),間接帶動產值超10億元。
案例2
市高層次人才、日春股份公司總裁王啟聯:
引領茶產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特級人才創新實驗室及科研平臺人才自主認定不僅體現政府在引進和培養科技人才、轉化科技成果、促進產業技術升級等方面給予企業明確的政策支持,也充分發揮企業市場導向作用,對我們招才引智工作提供極大的支持和幫助。
日春先后與北京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福建農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引進科研人員近20名(其中博士后3名、博士12名、碩士3名),進行了茶山土壤試驗、品種試驗、施肥試驗等系列科研攻關項目。安溪虎邱科研基地還被評為國家標準化示范區和福建農科院標準示范園,取得專利15項、參與國標制訂5項。
下階段公司將申請和借助特級人才創新實驗室,柔性引進劉仲華院士等科研團隊,在茶葉深加工技術、茶葉保健功效等領域進行合作和攻關,引導傳統茶產業通過深加工充分開發茶葉諸多健康功能,從而幫助整個中國茶產業的消費升級,引領茶產業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