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領導下,泉州居民收入實現了從十元級、百元級、千元級直至萬元級的跨越式增長。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324元增加到2020年50968元,增長156.3倍,年均增長12.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75元增加到2020年23459元,增長311.8倍,年均增長14.7%。
記者 林福龍 通訊員 欒佳蓉
在黨的領導下,泉州居民收入實現了從十元級、百元級、千元級直至萬元級的跨越式增長。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324元增加到2020年50968元,增長156.3倍,年均增長12.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75元增加到2020年23459元,增長311.8倍,年均增長14.7%。
衣 從穿暖到追求個性時尚
100年來,泉州城鄉居民穿衣從御寒保暖到張揚個性,衣服色調從傳統灰、黑、藍走向色彩斑斕,衣服款式從簡單布料縫制走向品牌成衣、私人定制,衣著消費從憑票供應到手機下單、應有盡有,穿戴周期也從“一衣多季”走向“一季多衣”。2020年,泉州城鎮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達1720元,比2002年增長1.7倍,年均增長5.7%;農村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685元,比1984年增長36倍,年均增長10.6%。
食 從吃飽到飲食結構優化
泉州城鄉居民食品消費質量不斷改善,食不果腹、粗茶淡飯的日子早已成為過去,居民飲食結構日趨合理,主食消費比重不斷下降,主要副食品消費持續增加。2020年,泉州城鎮居民人均食品煙酒消費支出達9635元,比2002年增長2.2倍,年均增長6.6%;農村居民人均食品煙酒消費支出達7250元,比1984年增長44.3倍,年均增長11.2%。
住 從蝸居到居住條件改善
泉州城鄉居民住房實現了從“無房變有房、小房變大房、舊房變新房”的跨越。1949年末,泉州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分別僅為5.4平方米和8.6平方米。2020年末,泉州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已達61.6平方米,比1992年增加44.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80.2平方米,比1984年增加68.2平方米。
行 從落后到便捷立體交通
改革開放前,泉州道路建設落后,交通資源極其有限,市民出行除了步行外,交通工具只有公交車和自行車;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摩托車開始取代自行車在市民生活中的地位;進入新世紀后,摩托車擁有量開始下降,汽車日漸成為出行的重要工具。2020年末,泉州城鎮每百戶居民家庭和農村每百戶居民家庭擁有汽車分別為45輛和29.8輛。如今,1.1萬平方公里的泉州大地上已構建出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城市道路、航空港口等海陸空縱橫的綜合交通網絡。
用 從低檔到中高檔耐用品
改革開放初期,人們追求的是“三轉一響”的“老四件”,即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和收音機,1981年末,泉州市區每百戶居民家庭擁有自行車103輛、縫紉機48臺、手表158只、收音機30臺。到上世紀80—90年代,又轉向追求以彩電、洗衣機、電冰箱為代表的“新三件”。2020年末,城鎮每百戶居民家庭擁有空調203.5臺、彩電121臺、冰箱106.1臺、洗衣機94.7臺;農村每百戶居民家庭擁有空調128.6臺、彩電113.6臺、冰箱103.7臺、洗衣機89.2臺。
文 從單調走向多姿多彩
2020年,全市小學已有1321所,比1952年增長47.9倍,普通中學已有329所,比1952年增長40.1倍,普通高等學校已有18所。隨著城鄉居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人們更加重視精神文化生活,2020年,泉州城鎮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達2284元,比2002年增長1.5倍,年均增長5.2%;農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達1068元,比1984年增長193.2倍,年均增長15.8%。
醫 從看不起病到全民醫保
100年來,泉州醫療保障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2020年,泉州共有衛生技術人員51593人,比1949年增長548倍,衛生機構床位數達48389張,比1949年增長371倍,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達605.85萬人,基本醫保參保人數居全省第一。2020年,泉州城鎮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達1425元,比2002年增長4.7倍,年均增長10.1%;農村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達626元,比1984年增長105.3倍,年均增長13.8%。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