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網7月22日訊(記者 蔡紫旻 通訊員 陳雪珍)據市統計局發布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泉州經濟社會發展系列報告》,100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泉州各級黨組織團結帶領人民砥礪奮進,開拓創新,實現從一窮二白到經濟總量躍居全國地級市四強、從絕對貧困到全面小康、從百廢待興到創新創業的歷史性轉變。
GDP比1949年 增長1521倍
19世紀末、20世紀初,泉州近代民族企業出現。20世紀二十年代,隨著華僑資本的回歸,泉州地區發展起工商企業幾十家,工人階級隊伍逐步形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泉州建立地方組織奠定了階級基礎。但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由于日本侵華戰爭和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泉州經濟遭重創。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泉州地區生產總值(GDP)僅為1.33億元,人均GDP僅為61元。農業生產停滯,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2億元。工業生產力水平低下,城區工業設備僅有380千瓦的發電機1臺、簡易小機床12臺、鋸木機2臺、制冰機2臺、發動機24臺、織布機80多臺。商業貿易萎縮,全市工商業稅收僅605萬元。交通方面,全市能勉強通車的公路僅218公里。
新中國成立后,在泉州各級黨組織帶領下,全市上下團結一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到2020年,全市GDP10158.6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49年增長1521倍,年均增長10.9%,成為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也是福建省乃至全國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
產業從結構單一到百業興旺
泉州逐步走上工業強市道路。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由1949年的62.4∶9.0∶28.6,調整為1978年的38.6∶32.8∶28.6,直至2020年的2.2∶57.2∶40.6。1985年,第二產業比重超過第一產業比重,完成了由“一二三”到“二一三”的歷史性轉變;1993年,第二產業比重首次過半,達53.3%;2020年,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40%。
農業由單一結構向多種經營轉變。2020年,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逐漸提高,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農業比重由改革開放前的占絕對主導地位下降至38.5%,畜牧業和漁業比重分別達27.2%和30.5%,農業生產逐步多元化。
工業經濟向制造大市、制造強市邁進。1949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只有2322萬元,2020年全市工業總產值超2萬億元,穩居全省首位,在全國各城市中排在第7位、地級市中排在第3位。2020年,泉州工業增加值達5120.69億元,占GDP比重由1952年的4.3%上升到50.4%,是全省唯一工業占比超50%的設區市,建立涵蓋37個行業大類、門類齊全的現代化工業體系,擁有紡織服裝、鞋業、建材家居、石油化工、機械裝備、食品飲料、工藝制品、電子信息和紙業印刷九大千億產業集群。
服務業領域持續拓展。1949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僅有0.38億元;200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突破千億元。2020年,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4123.91億元,占GDP比重創歷史新高,1952年-2020年,年均增長11.3%,比同期GDP增速快0.2個百分點。
初步形成海灣型 城市發展格局
其他經濟社會主要指標同樣取得顯著成績。
城市化加速推進。1949年至2020年,泉州中心市區建成區面積由6平方公里,擴展到159.41平方公里,環灣建成區面積達23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海灣型城市發展格局。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市常住人口878.23萬人,比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增加635.31萬人,年均增長1.9%。
人民生活極大改善。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324元,增加到5096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75元,增加到23459元,城鄉收入比由1978年的4.32,縮小為2020年的2.17。人民幣住戶存款余額,由1978年的1.76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4793.80億元,年均增長20.7%。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