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外宗正司遺址與市舶司遺址考古發掘——
還原宋元“東方第一大港”的繁華往事
應知刺桐港即在此城,印度一切船舶運載香料及其他一切貴重貨物咸蒞此港。是亦為一切蠻子商人常至之港,由是商貨、寶石、珍珠輸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議……我敢言亞歷山大或他港運載胡椒一船赴諸基督教國,乃至此刺桐者,則有船舶百余……”在《馬可·波羅游記》中,這位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向人們描述了來到泉州港的見聞與思索:人員在此交流,船只在此云集,貨物之多,竟至“不可思議”。
南外宗正司所管轄的趙宋皇族宗室,曾是促進宋代泉州海外貿易繁盛的重要政治力量;市舶司,曾是管理泉州港海外貿易及有關事務的官方機構。2019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福建、泉州考古力量聯合組成了泉州城考古工作隊,先后對兩處遺址展開正式考古發掘。大量考古實證,幫助我們進一步還原了宋元“東方第一大港”的顯赫地位與繁華往事。
南外宗正司遺址 考古發掘的唯一一處宋代宗正司遺址
泉州南外宗正司是1130年以來,遷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體的管理機構。這一群體是泉州多元社群中較有影響力的組成部分之一,他們不僅提升泉州的消費能力,還積極參與海洋貿易。該機構的設置,進一步強化國家政權對泉州海洋貿易的推動,體現強有力的官方管理保障。
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傅恩鳳介紹,2019年10月,經過前期勘探調查后,泉州城考古工作隊正式對南外宗正司遺址進行發掘。這是閩南地區首次科學發掘的、具有獨特修筑方式的宋元時期建筑遺址,也是目前考古發掘的唯一一處宋代宗正司遺址。
南外宗正司遺址位于泉州子城肅清門西南、開元寺的南側。考古發掘揭露出一處水池、三處臺基、一處建筑基址等遺跡,出土獸面紋、蓮瓣紋等紋飾的瓦當、“官”字磚等建筑構件和帶有“水六”“水陸”“趙”“宗廚”等墨書的陶瓷器等標本。建筑構件表明,該遺址存在過官式建筑;瓷器殘片上的墨書內容,佐證此處與南外宗正司的相關性——根據記載,南宋建炎年間,349名趙氏宗室人員乘船從海路來到泉州,南外宗正司隨遷,司署設在古榕巷內之“水陸院”中。
遠離了宋金交戰的戰火,趙氏宗室在泉州繁衍生息,短短百年間,人口增長近七倍。他們積極參與科舉,入仕為官者眾多,提升了宗室在泉州的政治影響力,并極大刺激著泉州高端消費市場需求,甚至直接參與海洋貿易,對南宋泉州的經濟產生積極作用。
市舶司遺址 泉州正式成為開放的國家對外貿易口岸
泉州市舶司設置于1087年,是宋元國家政權設置在泉州,直接管理海洋貿易事務的行政機構,標志著泉州正式成為開放的國家對外貿易口岸,對宋元泉州的經濟繁榮、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貿易各參與方的共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同時證明,宋代泉州的商業核心區域或建在城南郊區。
2020年,泉州城考古工作隊對市舶司遺址進行正式考古發掘。發現宋元時期較大型官式建筑的地面遺跡;遺址出土物,既有出自本地的德化窯、磁灶窯、東門窯、南安窯產品,又有來自外地的龍泉窯、越窯、景德鎮窯、吉州窯等產品。
在當年底舉行的泉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汪勃介紹,市舶司遺址范圍,大致是古城馬坂巷、水溝巷、竹街、水門巷圍合區域。
傅恩鳳說,遺址出土了兩塊重要的文字磚,分別刻有“……造市舶亭蒲……”“……舶亭蒲……”字樣;考古發現的建筑鋪磚面朝向,與當時的泉州城整體規劃、堪輿思想相吻合;遺址所處地,跟史料記載的市舶司地址也能形成對證。
去年,考古人員對市舶司遺址進行擴大發掘,發現了駁岸、臺階、夯土臺基、鋪磚(石)面、排水溝等遺跡,進一步證明此處曾存在大型建筑。
市舶司遺址發掘,揭示了宋代衙署的構造,為研究我國南方官式建筑提供珍貴的實物資料,也為研究我國古代掌管對外往來的機構提供了寶貴實物例證。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