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坑村新貌 (邱宏偉 攝)
近日,走進位于“內安溪”的祥華鄉東坑村,只見青山環抱、溪水潺潺、香樟如蓋,一幢幢“裸房”披上了“新衣”,整齊靚麗的外墻立面讓村莊風格協調、特色鮮明,猶如世外桃源。
眼前的景象,讓人很難想象幾年前的東坑村是另外一番模樣。“當時,全村幾乎都是‘裸房’,周邊山體裸露,公卿溪里也漂浮著垃圾。”東坑村村委會副主任張順儒說,為了徹底改變東坑村的面貌,2019年,東坑村拿出部分村財,在全縣率先實行外裝補助,拉開了裸房整治的序幕,并以公卿溪小流域綜合治理、退茶還耕、退茶還林等為突破口,讓村莊漸漸美了起來。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就需要把群眾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張順儒說,房子是群眾最重要的資產,以裸房整治為切入點,可以用政府有限的資金撬動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最大意愿。
以尊重村民意愿為基礎,近年來,東坑村立足自身生態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規劃,融入茶莊園、自然農法、民俗文化等特色,分門別類推行不同色彩的“裸房”和廢舊農房整治,從村入口開始,分層、分階段、分片區推進,打造可認知、可回憶的村莊建筑風貌。目前,全村已整治“裸房”300多棟,預計明年春節前基本消除“裸房”。
在推進鄉村建筑風貌提升的過程中,“共建共享”的理念貫穿始終。東坑村通過微信群、群眾代表大會等方式,充分聽取村民意見、建議,既尊重村民經濟能力差異和個性化需求,不搞“一刀切”,又引導村民選擇白磚灰瓦等外立面風格,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從工作籌劃到方案制定,再到工程實施,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堅持與村民共同規劃、共同整治、共同管理、共同驗收、共同分享。施工隊伍村民自選,施工質量屋主親自監督,達到村民滿意的效果。
山藥龍骨湯、甜芋頭、南瓜汁……在村民吳月琴家,色香味美的農家菜讓人食指大動。“環境好了,大家更愿意來吃飯,訂餐的也不少。”作為最早一批進行裸房整治的村民,吳月琴在祥華鄉“最美廚娘”比賽中獲獎后,在家做起了“農家菜”生意,嘗到了甜頭。
沿著公卿溪兩岸繞村而行,風格多樣、各具功能的鄉村建筑隨處可見。修繕后的舊宗祠變身農耕文化館,民房預留了電梯位和獨立衛生間,為開設民宿做準備……村民們根據自己的產業或特長,對自家的建筑進行改造,設立了山藥合作社、農家小院、古工坊、種茶人書院、家宴中心等,與公卿溪、公卿橋、水美宮、茶園、山藥架、紅米田等東坑自然人文景觀相映成趣。在村里的不同角落,村民們投工投勞,或整治“裸房”外立面,或擔石頭壘田埂打造田園風光,一派忙碌景象。
“我們的愿景,就是打造3000人共建共享的東坑鄉村大莊園。”張順儒說,作為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東坑村將以“山藥茗村、康養勝地”為定位,融入“茶旅勝地”建設規劃,依托“一綠(鐵觀音)、一白(山藥)、一紅(紅米)”的特色產業,以文旅業態賦能傳統農業,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接下來,我們還將因地制宜,繼續提升鄉村風貌,讓村民更有獲得感、幸福感。”
東坑村的美麗蛻變,是我市全面推進鄉村建筑風貌提升的一個縮影。記者從市住建局了解到,今年以來,我市以“抓城建提品質”為主要抓手,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多措并舉探索裸房整治新路。全市持續健全農村建筑風貌管控體系,推動10個縣(市、區)依托農房立面管控圖集,落實“帶圖審批”制度,并以村規民約形式加強風貌管控。以村為單位,建立裸房整治“一張圖”,實施掛圖作戰,將133個中心鎮區、479個“四類重點村莊”裸房整治納入年度整治清單,已完成全市裸房整治42033棟。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