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特別策劃
石博會匯聚全球400多家企業 (林勁峰 攝)
數說泉州:征程向大海
茶香瓷韻長
2022年,安溪鐵觀音品牌價值達1432.44億元,連續8年位列全國茶葉類區域品牌價值第一,位居中國名茶品牌傳播力指數榜首。德化陶瓷產品出口比例位居全國第一,占全國陶瓷出口工藝品市場份額60%以上。
出口增勢猛
10年來,泉州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機電產品、陶瓷、鞋靴出口量分別增長287%、234.5%、143.1%。
“海絲”路上“泉州制造”延續千年
絲、瓷、茶,連綿千余年,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出口商品。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外銷商品也以絲、瓷、茶為大宗。《宋會要輯稿》載:“國家置市舶司于泉(泉州)、廣(廣州),招徠島夷,阜通貨賄,彼之所闕者,絲、瓷、茗(指茶葉)、醴(指酒)之屬,皆所愿得。”
早在宋元時期,德化瓷就走出山門,暢銷海外。據學者研究,10—14世紀,德化縣窯址遍布,迄今已發現古窯址多達239處,其密度居全國前列。今天,德化陶瓷產品銷往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陶瓷產品出口比例位居全國第一,占全國陶瓷出口工藝品市場份額60%以上,是全國最大的陶瓷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
與德化陶瓷同享美譽的,還有安溪茶葉。宋元時期,隨著泉州港的興起,安溪茶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史料記載,在宋代,與安溪有貿易關系的國家達58個,遍及今東南亞、西非、北非等地。明清時期安溪所產茶葉80%運銷海外。如今,安溪與“海絲”沿線產茶國家往來、產品互銷、文化交流、活動聯辦等深度和廣度日漸提升。目前,安溪鐵觀音出口東南亞、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量達1.6萬噸,已成中國茶一張“世界名片”。
不止于瓷和茶,古代“泉州制造”的絲綢、金屬制品、篾香等,也因質量優良和發達的海外貿易,成為“搶手貨”。據《馬可·波羅游記》《伊本·白圖泰游記》等文獻記載,元代從泉州港出口的商品中,以瓷器、紡織物為主;另有紙扎、硫黃、雨傘、木梳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及一些金屬礦產品、農副產品。延續千年的“泉州制造”,有力支撐了泉州港口。據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發布的2022年全球港口吞吐量排名,泉州港入圍全球百大集裝箱港口。
新征程上 續寫“泉州制造”新篇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千年前,泉州“絲路商品”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制造”。千年后,憑借發達的民營經濟和持續轉型升級的制造業優勢,泉州再續海絲路上“泉州制造”新華章。
作為“晉江經驗”發祥地,泉州致力發展實體經濟,多年來,形成了紡織服裝、鞋業、食品、建材等九大千億產業集群,并在2020年GDP邁入萬億元。晉江“中國鞋都”、石獅“中國服裝名城”、南安“中國建材之鄉”、惠安“世界石雕之都”、德化“世界陶瓷之都”、永春“蘆柑之鄉”、安溪“烏龍茶之鄉”等名片馳名海內外。
泉州紡織品、服裝、鞋類、工程機械、瓷磚、陶瓷等產品熱銷“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礦產品、化工品、石材和農產品也較好滿足泉州能源和原材料、民生需求。數據顯示,2013年10月至2023年9月,泉州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累計進出口12213.5億元,其中出口7619.2億元,進口4594.3億元。10年來,泉州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機電產品、陶瓷、鞋靴出口量分別增長287%、234.5%、143.1%。
創新賦能下,新舊動能加速轉換。近幾年來,泉州市以機器換工、智能改造為突破口,大力推動企業采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和新標準實施技術改造。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泉州先后引進共建各類“大院大所”17家,覆蓋九大支柱產業,承擔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突破,重大創新產品的研發攻關。此外,泉州還發力新產業,主動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加快布局新興產業。(記者 林書修)
絲路拾光
由產品輸出向文化輸出轉變—— 德化以瓷為媒開啟國際巡展 搭建文化交流橋梁
今年年初,德化組織陶瓷企業赴馬來西亞辦展,展出的白瓷受當地人民歡迎。(吳有森 攝)
精美的瓷器做出來、擺出來,還要傳出去。
今年8月底,2023“中國白·德化瓷”國際巡展德國法蘭克福站展覽及推介活動在德國舉辦,這是“中國白·德化瓷”國際巡展的首場國際展覽。自古以來,瓷器就與絲綢之路有著不解之緣。千百年來,德化白瓷經由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泉州奔赴異國他鄉,譜寫了文明交流、交匯、交融的華彩樂章。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為持續提升德化陶瓷國際影響力,助力德化陶瓷產業高質量發展,今年上半年,德化陸續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地舉辦展會、活動,展示德化白瓷,取得了良好效果,產品深受當地人民歡迎。
近年來,“中國白·德化瓷”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通過高端產品的品牌國際傳播,德化瓷多次成為重大活動的會議用瓷、國宴用瓷以及外交禮品等。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16件國禮中有15件來自德化;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吉祥物陶瓷版“冰墩墩”“雪容融”、官方禮品“文君瓶”,卡塔爾世界杯官方特許商品大咖杯、小蠻腰啤酒杯等,均由德化制造。
從塑造“中國白”德化區域品牌入手,德化實施“中國白”再出發工程,通過舉辦國際陶瓷藝術大獎賽、組織陶瓷企業外出辦展交流等形式,不斷提高德化“世界陶瓷之都”的國際影響力。自2016年起,德化連續四年參加中法文化論壇,舉辦兩屆“中國白”國際陶瓷藝術大獎賽,舉辦三屆中國德化國際陶瓷博覽會暨茶具文化節,兩屆德化“中國白”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雙年展。
下一步,德化將以實施“中國白·德化瓷”高質量發展五年行動計劃為抓手,促進德化白瓷“走出去”,緊跟國際潮流、增加時尚元素、提升文化內涵,大力發展陶瓷文化產業,推動由產品輸出向文化輸出轉變,提升德化陶瓷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記者 顏雅婷)
從以茶為媒到“鐵觀音”衛星上天—— 安溪“千億價值”茶產業 閃亮國際舞臺
近年來,安溪始終將茶產業作為“一號工程”,傾力打造茶產業強縣。(謝旭東 攝)
去年4月,在我國東海海域的海上發射平臺,“安溪鐵觀音二號”衛星成功發射。該星同已發射的“安溪鐵觀音一號”衛星實現對地組網觀測。
衛星發射的一小步,是安溪茶產業前行的一大步。以衛星為引,安溪將數字化技術貫穿茶園種植管理、茶葉采摘、炒茶制茶、包裝運輸的全流程。隨著“安溪鐵觀音”兩顆衛星的成功發射,千億品牌價值的鐵觀音茶產業釋放出新的數字活力。
作為鐵觀音發源地、中國烏龍茶故鄉以及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茶葉出口產地,千百年來,安溪深耕茶葉這一傳統特色產業和民生產業,以其經濟、文化價值,鋪就了安溪縣的振興致富路。2022年,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入選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安溪鐵觀音成為茶界“雙世遺”。
近年來,安溪始終將茶產業發展作為“一號工程”,傾力打造茶產業強縣。在“雙世遺”后,安溪堅持保護與發展相融合,推動農業文化遺產帶動經濟轉型發展,不斷挖掘茶業發展的“N”種可能。
數字賦能即是“N”種可能之一。響應“數字福建”建設,圍繞由衛星帶來的企業、技術、人才、資金等產業集聚效應,安溪鐵觀音充分利用數字經濟時代潮涌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通過數字化打造茶產業價值鏈,全方位提升鐵觀音的科技活力和品牌影響力。2022年,安溪鐵觀音品牌價值達1432.44億元,連續8年位列全國茶葉類區域品牌價值第一,位居中國名茶品牌傳播力指數榜首。
以茶為媒,走向更大的世界舞臺。近年來,安溪鐵觀音多次以國禮茶、國賓茶身份登上國際舞臺,成為多個重大外交活動用茶,安溪鐵觀音品牌國際化更進一步拓展。(記者 林書修)
從有到強,打造產業高地—— 南安水頭“買全球、賣全球” 石材貿易遍及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客商在石博會上選購精美石材 (林勁峰 攝)
“世界石都”南安水頭鎮——水頭人掌控了全國70%以上的石材銷量,全鎮擁有建筑飾面石材企業1700多家,石材貿易遍及1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口、出口石材量分別占全國的60%和55%,形成集礦山開采、加工生產、設計選材、工程應用、展示貿易、機械輔料等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條。
令人津津樂道的是,水頭鎮乃至南安市,幾乎不產石材,但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揚帆遠航,當地以“買全球、賣全球”方式,推動石材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強,逐步成為產業高地。
就在上個月,為期4天的第二十三屆中國(南安)水頭國際石博會暨石設計周及第七屆中國(南安)泛家居主題活動周,達成購銷意向1107宗,貿易總額約73.7億元。來自世界各地的石材經銷商、礦主、設計師聚集在南安,讓人想起宋元泉州“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熱鬧景象。而今,一塊塊形態各異的石頭,推動南安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熱鬧商埠、世界石材業版圖上不容忽視的存在。
石材產業不僅是南安的優勢產業,也是南安溝通世界的紐帶之一。一場石博會,匯聚全球400多家企業,吸引意大利、土耳其、伊朗等國際石材展區的組團參加,超過5000名設計師和藝術家在展會探討未來。扶持石粉綜合利用、石材裝備業發展,推動石材產業鏈往藝術、創意、收藏、文旅等層面延伸……
選擇科技賦能、設計賦能等新賽道,南安主動推動石材產業轉型升級,以更加包容開放、兼收并蓄的胸懷,積極融入世界,發出石材產業的中國聲音。轉型升級體現在實實在在的數字上面:本屆石博會的交易結構發生顯著改變,高端材料成交達17.6億元,比2019年上升73%;家居產品成交11.2億元,比2019年上升963%;先進設備成交達到了1.1億元,由石材衍生出的新業態,將讓“世界石都”再次吸引世界的關注。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