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化陶瓷再次登上央視新聞,展現其作為2006年入選的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從出圈到出海”。連日來,記者走進德化縣,對話工藝美術大師、青年藝術家,了解泉州市對德化瓷燒制技藝這項非遺的傳承保護和活化利用,探尋如何讓精美的瓷器做出來、擺出來、傳出去、走得穩、走得遠。
“我們希望通過政府搭臺、藝術家‘唱戲’,讓德化瓷燒制技藝跨越國界和語言,向世界遞上一張‘中國白’的非遺名片,助推泉州以陶瓷為名在世界各地綻放光芒。”采訪中,德化陶瓷藝術家紛紛期許。據悉,2023年德化縣陶瓷產業集群規模577億元,增長14.9%。2024年,德化縣堅定實施陶瓷創新戰略,持續培育壯大“中國白·德化瓷”產業,向2027年千億產業集群目標闊步前行。
傳播非遺文化,張明貴創作龍舟登上央視新聞。
登頂國博館 是新老傳承也是永久留存
德化陶瓷在宋元時期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以白瓷成就了中國傳統工藝別樣的文化創造。近年來,德化陶瓷大師和青年藝術家不斷傳承創新,作品紛紛登上國內各大博物館。
2023年8月,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中國白——德化白瓷展”,德化白瓷在國博館大放異彩。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張明貴的代表作品《悲欣交集》和《老子》在國博館展出并被收藏。“很多人就是在國博館看到了德化精美的陶瓷,從而了解德化陶瓷,這對我們是很大的鼓舞。”張明貴說道。青年陶瓷藝術家陳藝輝的作品《言傳身教》2024年也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目前,他正在浙江省麗水市三寶博物館舉辦“中國白·瓷墨塑語”專題展覽。“本次參展的大概有110件作品,傳統和創新兼顧。”陳藝輝介紹,觀音、彌勒等傳統題材的白瓷是德化陶瓷的名片,而水墨釉下彩的陶瓷創作是他的主要研習方向,在此展覽中都有兼顧。
頻頻亮相各大展覽展示平臺,其背后是新老藝術家零距離展示德化瓷燒制技藝的抱團前行。張明貴表示:“讓陶瓷產業在未來的強盛之路破浪前行,‘走出去’是最好的回答。”作為經常“走出去”的工藝美術大師,他明顯地感受到隨著外出辦展次數的增加,德化陶瓷的知名度也不斷提升。
揚帆再出海 是藝術展示也是文化交流
近年來,德化縣推出“中國白”再出發工程,計劃用5年時間在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以德化白瓷為代表的展覽展示、文化交流等系列活動,進一步擴大世界瓷都國際影響力,目前已經在馬來西亞、德國、泰國、阿聯酋、美國等國家成功舉辦。
今年3月,“中國白·德化瓷”國際巡展系列推介活動在美國、墨西哥、荷蘭等地舉辦,展出德化的藝術陶瓷、日用陶瓷和仿古文創作品。受邀到場或慕名前來的當地知名大咖、旅美華人等,無不對德化陶瓷嘆為觀止。高級工藝美術師蘇獻忠的當代白瓷藝術作品《紙》參與了美國紐約的推介活動。作品《紙》由幾百張瓷泥制成,多張“紙”挨個堆疊,體現了“中國白”的千變萬化。“陶瓷竟然可以做到這么薄、這么逼真。希望今后在設計上能有更多的交流、碰撞。”嘉賓觀展時紛紛贊嘆道。
搭建“中國白·德化瓷”國際交流平臺,讓德化當代的瓷塑手藝人將德化陶瓷呈現給世界,是傳播非遺文化并不斷創新的重要一環。“近年來,我創作了一些例如惠安女、簪花女、樂山大佛等帶有城市IP的文創產品,也不斷去發掘文人雅士、民族英雄等歷史名人的題材。”張明貴表示,正是平臺的擴大、文化的交流才給了他源源不斷的新思路。
人才“引進來” 是產業富礦也是發展后勁
“中國白·德化瓷”在持續“走出去”、不斷擴大德化陶瓷品牌影響力的同時,也在不斷“引進來”,致力于打造陶瓷人才聚集地。
“接下來德化將引進一批知名大咖,打造世界陶瓷人才集聚地。”德化縣陶瓷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將對接浙江林家陽教授,就創意設計賦能產業發展、賽事活動共辦、人才隊伍培育、“中國白·德化瓷”品牌及城市形象提升等方面開展合作;吸引國內外專家、藝術大師在德化設立工作室,推進曾成鋼工作室落地開工,加快鄭寧工作室及藝術館建設,吸引更多的知名院校師生、藝術家、藝術愛好者等來德化創作、交流;發揮德化當代陶瓷藝術研究所作用,舉辦第四期陶藝高級研討班,邀請清華大學、中國美術學院等的國內陶瓷藝術知名教授學者來德化授課,承接研究生、博士生、專家教授到基地進行實踐創作,促進陶瓷方面的設計方案在德化落地轉化。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