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博主鄭鑫拍攝的中山路老店招牌
“每次來泉州,一次比一次種下的念想多且深,讓我對泉州的喜歡又多了一些。”自媒體博主鄭鑫鐘情于中山路老店招牌,11年間,她數次來到泉州,經過多次的拍照,把中山路的店招集齊了。近日,她在網上發了一組店招的圖集與一則旅行筆記,引起網友熱議。昨日,記者輾轉聯系上鄭鑫,她說:“泉州是一座很有故事的城市,每次來都有不同的發現。”
自媒體博主鄭鑫拍攝的中山路老店招牌
旅行筆記記錄店招故事
記者看到,照片有7個圖集,每個圖集由多張騎樓建筑及店招圖片組成。旅行筆記這樣寫道:11年間,來了泉州多次,終于把中山路的店招集齊了,但店招背后的故事卻零零散散。尋找城市的魅力,建筑是一個繞不過去的窗口,老建筑是城市的“第一輪廓線”,而店招則是建筑的“第二輪廓線”,它就像是藏在鋼筋水泥叢林里的“城市名片”,以不經意的方式書寫了這座城市的煙火氣息和文化特質。這些老店招字體有方的,有圓的,有繁體的,有簡體的,還有中英文對照的。來了中山路,別忘了抬頭看看這些舊時光的記憶。
旅行筆記還列舉了一些店招的故事。中山中路花巷口的正骨醫院,從創建到發展,都深深打上了泉州武林的歷史烙印。在泉州有一句話,正骨有三寶:整復、推傷、自制藥。老一輩正骨醫生在一起交流醫術、武術,比如莊氏手法、莊氏骨傷、廖氏骨傷這些家傳醫術,還有正骨活絡油、吊膏、化瘀丸等自制藥,均無償奉獻給醫院,成為如今正骨醫院的根基。茶葉門市部里的茶葉品種幾乎囊括了所有,從最出名的“一枝春”到“留香”“合歡”,再到“武夷清源茶餅”,也有最末的茶葉梗。雖然如今它僅剩門墻上斑駁的店名,但是仍舊承載著一代泉州人的茶水記憶。中山中路159號,是泉山書社的舊址,泉山書社創辦于1925年,在幾十年的時間里,這里不僅是泉州印刷刊物的重要場所,也是深受泉州文人墨客喜愛的文房四寶銷售點,顧客就包括弘一法師……
鄭鑫說,這些睿智而拙樸的文字,通過店招這個載體,成為城市的文化表皮,也讓人看到了這個城市的歷史痕跡和現代縮影。
店牌照片和旅行筆記一經曬出,便引起眾多網友的關注,網友稱:“你很有心。”“很有泉州傳統味道。”“泉州有很多寶藏,值得去探究。”
首次來泉就被深深吸引
“第一次來泉州時,我就被中山路的店招吸引住了。”鄭鑫說。她2013年在漳州讀大學,當年“五一”假期到泉州旅游,走在中山路上,沿街廊柱式騎樓既有泉州民居的傳統特色,又融入了南洋式的建筑精華,很是漂亮。站在中山中路,抬眼北望,薄霧中的清源山脊,高低起伏;靜靜佇立的鐘樓流轉計時,一刻不停。不過,最吸引她的還是店招。鄭鑫說,行走中山路,總會不時看到字體不一、樣式各異的商鋪招牌:羅克照相館、泮宮百貨商店、茶葉門市部、泉州市正骨醫院……這些被原樣保留下來的店招,就像是鑲嵌在建筑外墻上的城市名片,以不經意的方式,書寫著這座城市的煙火氣息和歷史印記。
當時她想,如果能把這些店招都拍下來、收集下來,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因在上學沒有時間,就沒有再來泉州。畢業后在廈門工作,她就利用業余的時間多次來泉州,一次拍一些。最后一次是今年4月份,當時是傍晚的時候,晚霞很美,拍出來的店招也很美?;厝ズ?,她就弄了一組店招的圖集,并配一則旅行筆記,發在網上。
每磚每瓦都充滿故事
“太喜歡泉州了,這里的每一磚、每一瓦都充滿了故事,它們在無聲地訴說著世遺之城的歷史,古厝、古廟以及古渡口,散發著古樸而悠遠的歷史氣息。”鄭鑫說,今年“五一”時,她再次來泉州。這次是奔著尋找江口碼頭去的,尋找歷史印記。它是泉州22個世遺點之一,見證了“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盛景。當時,她遇到歡快的一幕。潮水低位時,石構斜坡下全是灘涂淤泥,那里有好多好多的小螃蟹,午后,附近小孩可喜歡帶著水桶和鏟子來抓螃蟹,仿佛身上的淤泥有多少,快樂就有多少。
“我喜歡這樣充滿歷史感的城市,每次來都會有不同的體驗,我還是會多來多走多看看。”她說,游玩過泉州的寺廟、小巷、建筑等,都很有文化底蘊。“每次來泉州一次又一次種下的念想,讓我對泉州的喜歡又多了一些。”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