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四個節氣。每年公歷8月22至24日,太陽黃經達150°時為處暑。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之后,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副熱帶高壓也向南撤退,氣溫逐漸下降,暑氣漸消。處暑意味著酷熱難熬的天氣到了尾聲,這期間天氣雖仍熱,但已是呈下降趨勢。
德化縣春美鄉黃花菜迎來盛產期,天蒙蒙亮,農民們便在田間地頭忙著采摘。
處暑時節,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中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即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林果和農作物陸續進入成熟期,農民加緊采摘,搶抓農時,進行水稻施肥、除草等田間管理。
南安市樂峰鎮飛云村,這里種植的中季稻再過一個月便將迎來豐收季節。(林勁峰攝)
稻浪飄香 豐收在望(林勁峰攝)
閩南民諺道:“處暑有下雨,中稻粒粒米。 ”處暑時節如果正逢雨天,即將成熟的中稻將迎來豐收。可見處暑節氣,對閩南農民來說非常重要。
開元寺內,工人爬上屋頂采摘東璧龍眼。(林書修 攝)
處暑時節正是龍眼成熟的時候,泉州的龍眼樹遍布大街小巷,人們喜歡吃龍眼以進補。泉州人會在處暑的時吃龍眼配稀飯,因為夏天的時候天氣比較熱,人體消耗了很多熱量,吃龍眼能補充熱量。龍眼偏溫性,有益心脾、補氣血、滋補養氣的作用。
姜母鴨(泉州晚報社資料圖)
“處暑吃鴨,無病到家。”民間有處暑吃鴨的傳統,在泉州,姜母鴨是一道從不缺席閩南人處暑餐桌的美食。中醫認為,鴨肉味甘、咸,性寒,可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養胃生津,所以古時就有用鴨肉清掃夏日余熱的傳統。姜母,是指姜種在地下深埋數月,處暑時節再次出土。“姜還是老的辣”,姜母的辣相當沉穩,足以消解初秋若隱若現的涼意。深褐色的姜片和鴨肉完美融合,姜片熬進了鴨肉的甜香,本身的辛辣氣息還能替鴨肉去腥解膩。初秋時節,一口姜母鴨下肚,胃里暖洋洋的,手腳也沁出汗來。
伏季休漁結束,泉州灣上千帆競發,蔚為壯觀。(陳起拓 攝)
南海伏季休漁全面結束,泉州市大批漁船紛紛開赴漁場作業。(張九強 攝)
處暑以后是漁業收獲的時期,8月16日12時,泉州沿海為期3個半月的休漁期正式結束,泉州轄區24個漁港,其中祥芝、崇武、深滬等3個國家級中心漁港,共有2438艘漁船起錨出海,開始新一輪的捕撈作業,久違的海捕鮮貨很快將擺上市民的餐桌。
在石獅祥芝國家中心漁港內,陸續返港的漁船帶回了品類豐富的新鮮漁獲。(張九強 攝)
開漁歸來漁獲滿倉(張九強 攝)
這個秋天
愿你收獲多多
幸福滿滿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