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新質生產力。10月30日,2024年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現場交流會在福建泉州舉辦。會議旨在傳承弘揚“晉江經驗”,總結推廣泉州園區標準化建設以及全國其他重點地區、先進園區的經驗做法。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出席會議并講話,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林瑞良出席會議并致辭。工信部規劃司、信息中心,以及來自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的工信部門負責同志、45個重點園區代表等180余人參會。
會議發布了《2024年產業園區推進新型工業化典型案例集》,福建省5個園區、7個案例入選,數量居全國前列。泉州市政府作了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典型發言,內蒙古、四川省、貴州省工信部門和哈爾濱經開區、杭州高新區、晉江經開區、株洲高新區代表作交流發言。
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工信部信息中心主任付京波分別圍繞“鑄新質生產力,造柔性電子強國”“工業園區推進新型工業化路徑探索”作主題報告。
華為、科大訊飛分享了企業“科技助力高標準數字園區建設”“大模型AI賦能,產業園區開啟未來新征程”的經驗做法。
據悉,此次全國共有66個案例入圍,福建省共7個案例獲選,其中,晉江經濟開發區入選數實融合類、綠色發展類典型案例,占比泉州獲獎園區的40%。會上,晉江經濟開發區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許國鑫代表晉江經濟開發區作交流發言。
一起來看看晉江經濟開發區是怎么做的吧!
空間再造 產業煥新
——以工業園區標準化推進新型工業化
近年來,晉江經濟開發區堅持以“晉江經驗”為引領,以園區標準化建設為突破口,撬動人才、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重新整合、優化配置,積極探索產業園區推進新型工業化有效模式。累計實施園區標準化項目60個以上、總投資超330億元,計劃新增產業空間超700萬㎡,建成面積230萬㎡,開工在建面積278萬㎡,推動超80家入園企業投產達效。
一、規劃先行,
圍繞產業建園區
(一)聚焦產業發展方向精準策劃。圍繞晉江“4341”現代產業體系,因地制宜確立“3+4+2”產業細分領域,按照“一園區一主導產業”的思路與功能定位,精準策劃園區標準化建設項目。將安東園定位為綠色智能染整產業園,策劃實施綠色高端面料整理微工業園項目,集聚一批面料后整理企業,有效補齊晉江紡織服裝產業鏈后整理短板。
(二)突出產業社區理念科學布局。注重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在全區布局學校、醫院、青年公寓、廉租住房、商業體,打造“食住行、醫教養、游樂購”全鏈條的產業社區。總開發建設面積66萬㎡的南翼晉江國際芯創港,規劃產業生活配套面積達10萬㎡,配備企業服務中心、商業街區、技術開發服務平臺等空間,可定制化滿足龍頭企業、新物種企業、中小型科創企業發展需求。
二、以園聚鏈,
做強產業生態圈
(一)堅持龍頭帶動。每個園區確定若干家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深度參與園區招商運營,以商引商匯聚上下游企業。比如,招引港隆、信泰等3家龍頭企業入駐金井綠色新材料產業園,帶動總投資163億元的上下游項目入駐。截至目前,全區引入傳統優勢產業強鏈補鏈項目32個、總投資81億元。
(二)推行個性定制。創新“前置招商+定制建設”模式,邀請晉江染整行業協會全程參與綠色高端面料整理微工業園設計、招商、運營,打造符合產業特性和企業個性需求的定制式廠房。按照意向招商企業設計、園區國企承建的模式,為高端腫瘤粒子診療項目睿斯科量身定制生產廠房、人才公寓、研發辦公等全部生產生活設施,目前一期廠房已經建成。
(三)堅持招投聯動。發揮“管委會+公司”優勢,聚焦集成電路、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新興產業,構建“國企直投+基金風投”組合模式。組建總規模115億元的8支產業基金,3支已落地,成功鏈接新質生產力項目超20個,打造“園區+基金+產業”生態系統。由管委會全資國企晉園發展集團牽頭,聯動泉州、晉江兩級國企,對國內龍頭制藥企業正大集團旗下的卡迪泰、精勱、楊森等三個高端創新醫療器械項目進行股權投資,從項目對接到簽約落地僅用時3個月。
三、多維運營,
提供有價值服務
(一)做全物業級運營。以國企主導的項目試點先行,實行統一配套、統一服務、統一管理模式,實現“拎包入駐”“拎機投產”。與中國電信合作開發園區智慧管理系統,實現園區交通、企業能耗、投產產出集約化管理。
(二)做精企業級運營。推行“雙零”“雙員”服務機制,實施“策劃即招商、簽約即幫辦、拿地即開工、竣工即交證、運營即賦能”措施,設立“一米驛站”,幫助企業注冊營業執照、辦稅、人才招聘、政策申報、知識產權申報等,打通服務企業“最后一米”。
(三)做細資本級運營。拓展產融聯創,推行園區伙伴銀行機制,獲得銀行“整園授信”180億。推出項目前期貸、在建貸、經科貸以及設備貸、科技貸、專精特新貸、人才貸等金融產品,保障入園企業各環節資金需求。
(四)做優生態級運營。順應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的需求,大力推動工業設計、科技創新、金融服務、綠色數字技改等各類資源要素向園區集聚。打造了三創園國家級科技孵化器,引進了中國科學院海西裝備所、香港理工大學等大院大所,完善研發、中試、孵化等功能;常態化舉辦科技成果對接會,每年舉辦“海峽杯”雙創大賽,以賽引才,以賽招商,落地32個項目。引進華為、數產互聯等工業互聯網平臺,促進智能升級、生產協同。集中建設屋頂光伏、儲能、充電樁等清潔能源項目,為入駐企業提供碳指標,提高“綠電”比例。
四、效益導向,
實現寸土生寸金
(一)堅持集約節約用地。推行彈性容積率機制,將企業容積率提升至3.0,引導企業提升改造,實現“零地增資”。實行“畝均論英雄”、“平米論英雄”并重,通過畝均熱力圖可視化辨識評估企業效能。比如,通過改造,永佳智能裝備產業園從建設前的畝均0稅收躍升至畝均超50萬、每平方米超400元稅收。
(二)堅持向存量要增量。探索“政府收儲、法院拍賣、市場轉讓、低效提容、龍頭并購”等綜合手段,推動盤活4813畝土地,新增建筑面積約481萬平方米,用“土地存量”換“發展增量”。
(三)堅持全過程監管。推行“雙協議”“雙審查”機制,落實建設用地全流程監管,約定園區項目建設期限、投資強度、產值稅收、招商業態、自持比例及違約措施等條款。入園后實行“一企一檔”,由園區業主、屬地、市直部門三級協同履約監管,定期開展履約評價。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泉州晚報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