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在南安乃至福建商界令人敬重的實干家,曾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挽救了4家瀕臨倒閉的鄉鎮企業;他也是一位為海峽西岸共謀發展的“招商使者”,利用自己“臺屬”的優勢成功引進了6家外資企業,成就了今天的“中國傘都”;他更是一位俠骨柔腸的長者,默默地關心著自己的員工和奉獻社會,贏得了詩山人民的愛戴。他就是泉州宏利傘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呂亞顏先生。
金秋時節,我們走訪了這位與共和國相伴成長的南安籍知名企業家。走進歷史文化名鎮、中國雨傘生產基地南安詩山,眼前的呂亞顏一副溫文爾雅的儒商形象,話語樸實無華。交談中,我們聆聽了這位久經滄桑的民營企業家些許生活片斷和一段段耐人尋味的創業經歷,不禁為他不折不扣的創業恒心和拼搏魄力所感染,也被其曾經受過不公正待遇后的灑脫與大度所折服,更為南安第一代創業者所取得的輝煌與成就而自豪。
少年磨難 矢志不移
人的出生,無法選擇尊卑,但有權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呂亞顏1946年出生于南安詩山鎮的書香門第之家,當他哇哇落地時,恰逢臺灣光復,飽受日本殖民主義統治的寶島臺灣剛回到祖國懷抱,他的父親,當年被派往臺灣支教,次年,母親也前往臺灣。從此,一彎淺淺的海峽將呂亞顏孤身拋在了大陸。他和奶奶相依為伴,在思念親人中度過了苦難和孤單的童年。由于出身于書香門第,呂亞顏勤奮好學、天資聰明,學習成績名列前茅。1961年,呂亞顏初中畢業,學校認為他聰明好學,將來定會有一番作為,決定保送他到泉州財貿干校繼續深造。由于當時臺海緊張局勢和他特殊的“臺屬”身份,打碎了他的求學夢。
呂亞顏沒有怨言。磨難催人成熟,他始終不氣餒、不失志,反而更加堅強、更成熟。在學校期間,他先后擔任過班長、團支書、學生會副主席等職務。呂亞顏說,他出生后永遠記住的第一句話就是奶奶的叮囑——把根留在祖國。是奶奶教會了他以博大的胸懷來待人處事,也是奶奶第一個教導他如何熱愛祖國和生養自己的故鄉。在學校里,他接受了黨的教育,聽黨的話,跟黨走。暗下決心,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社會主義事業。
敬業愛崗 經營有道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呂亞顏雖然被扣上了“臺屬”的帽子,但他卻頂著壓力,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初中畢業后,年僅15歲的呂亞顏踏入社會,先后擔任了永春一都至漳平的公路建設大會戰青年突擊手大隊的團支部副書記、民校校長、試驗田技術員、公社文教主任。短短7年間,呂亞顏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他那愛崗敬業的精神得到了各級領導的贊揚和同事們的好評。
上世紀70年代,由于受“文革”沖擊,機關、學校、工廠成為“造反陣地”。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鎮詩山也不例外。詩山鎮鄉鎮企業經營效益跌入低谷、瀕臨破產。呂亞顏臨危受命,義無反顧地挑起了一份重振詩山鄉鎮企業的重擔。1970年3月,他受命擔任詩山蚊香廠廠長。面對管理混亂,人浮于事的局面,呂亞顏沒有退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從內部管理體制入手,大刀闊斧地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管理措施。短短的三年內,企業轉虧為盈,呈現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新氣象。1974年,呂亞顏奉命擔任詩山團結水電站副指揮,參與電站建設,僅半年時間,水電站建設告一段落,隨后,他又被派往詩山輕工機械廠負責采購工作……
1979年,呂亞顏再次臨危受命,肩負起重振南安市詩山日用品廠的重擔。經過細心的考察、把脈分析,呂亞顏得出結論,該廠出現這種現狀是因為產品單一,生產范圍過小,領導班子不團結,員工人心渙散等造成的。呂亞顏找準切入點,對癥下藥。首先以真誠之心團結領導班子,凝聚員工的向心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團結就有了力量。有了同心力,企業就有了奔頭。接下來就是嚴把質量關,增加產品種類,拓寬產品渠道。一年半的時間里,呂亞顏經常一個多月都難得回一次家,吃住在廠里。一個負債10萬元的日用制品小廠僅用了兩年時間就扭虧為盈。1981年,詩山日用品廠成為南安市第一家省級鄉鎮先進企業,1983年被評為全國鄉鎮企業管理先進單位。呂亞顏望著一面面鮮紅的錦旗,淚水奪眶而出。
招商引資 建設園區
南安市詩山日用品廠從困境中走向輝煌,成為全國知名鄉鎮企業,一時間名聲鵲起,響徹大江南北,呂亞顏也因此受到了各界的普遍關注和贊許。1984年,詩山鎮黨委、政府決定依托詩山日用品廠為載體,發展特色經濟,打造產業集群。但是,改革開放之初資金短缺,打響區域品牌談何容易,鎮領導首先想到了呂亞顏,一是他不僅具備了愛崗敬業、任勞任怨、甘于奉獻的情操,而且具備經營管理的天賦,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臺屬”優勢,對外宣傳改革開放的大好政策,吸引臺資企業赴大陸投資興業。呂亞顏二話沒說,主動擔起了赴臺招商的重擔。功夫不負有心人,呂亞顏以他真誠的人格魅力贏得了臺灣眾多企業的信任,成功引進了6家外資企業。同時,呂亞顏馬不停蹄地無償為他們辦理各種相關手續,使他們安下心來,投資興業。呂亞顏也因此而成為詩山招商引資第一人,被記入了地方的史冊。
為了進一步擴大招商效果,1989年,詩山鎮規劃開發林埔口工業區,呂亞顏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他一肩挑三副重擔,既要負責詩山日用品廠的生產經營,又要宣傳招商引資工作,還要負責林埔口工業區的征地工作。當時,許多農民對開發區征地想不通,工作難度大,呂亞顏咬緊牙關,抱起被窩,一頭扎進開發區,風餐露宿了兩個星期,以超人的速度落實了征地補償和“三通一平”規劃工作等。林埔口開發區建成后,華興雨具、大林陶瓷廠、久田公司等3家外資相繼進駐,為詩山日后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雨傘生產基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9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賈慶林視察林埔口工業區后,對詩山在開發區建設和招商引資的成就給予了充分肯定,并表揚了呂亞顏的樂于奉獻的精神。
1988年7月25日,對于呂亞顏來說,是一個終身難忘的日子——闊別42年的母親首次回到詩山省親。呂亞顏別出心裁地帶著母親參觀了詩山地區的外資企業。年邁的母親看到離別42年的祖國欣欣向榮,看到故鄉詩山滄桑巨變,看到兒子親自參加建設的開發區在海峽西岸拔地而起,激動得熱淚盈眶。她動情地說,“兒子,祖國需要你,詩山的人民需要你,你要加倍努力,給祖國爭光,給家鄉人民爭光,給遠在臺灣的親人爭光。”聆聽著母親的諄諄教誨,呂亞顏再一次踏上了質樸而又更精彩的創業之路。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