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橋畔,一大片郁郁蔥蔥的綠,綿亙數里,鷺鳥們在空中翩然飛舞……這是近日在泉州臺商投資區洛陽鎮看到的紅樹林美景。“他們不僅能防浪固堤、調節氣候,利用這些資源養蝦蟹,建生態公園,還能帶動村民增收。”和外行人不同,泉州灣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紀劍鋒,看到的不僅僅是這片林子的生態價值,還有其背后的經濟效益。業內人士估算,紅樹林生態環境非常適合養蝦蟹等,此外還可以建濕地生態公園,帶動道路沿線土地開發、城市化發展和旅游資源挖掘,綜合開發有望做出億元產值。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做生態文明的實踐者,泉州已然先行:市紅樹林保護工作全面啟動已有十余年時間,2003年9月24日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泉州灣河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包含洛陽紅樹林、桃花山海濱水禽和尋埔槍城河口濕地生態3個核心區,總面積7008.84公頃。而紀劍鋒的構想,則是在做足紅樹林保護工作的基礎上,發掘出更多的經濟效益。
經營生態養殖
從洛陽江大橋至后渚大橋的近7000畝紅樹林,是我省乃至全國現存面積最大的連片鄉土樹種人工紅樹林。“現在生態環境好了,生物物種也逐年增加,有1000多個物種,其中,鳥類有214種,水產物種也有339種。”洛陽紅樹林巡護員老陳介紹。
“茂盛的紅樹林植物每年向林地及附近海域輸送大量的枯枝落葉,經微生物分解,成為魚蝦蟹貝等底棲生物的營養物質和能量來源,比普通海域更適合海產品生長。我們可以利用這些資源,帶動村民增收。”紀劍鋒說,漳州的云霄東廈鎮就依托漳江口的紅樹林資源,打造出全省最大鋸緣青蟹養殖基地,這是值得借鑒的經驗。
“通過打造品牌,它們的蟹最高每公斤可達800元,比普通蟹高出好幾倍,預計今年產值可達1億元以上。”在紀劍鋒看來,濕地保護區周邊部分居民目前仍然依賴濕地生存,在泉州灣也可嘗試在實驗區規劃申請養殖經營小區來搞生態養殖。以“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將村民們納入進來,“不同季節,有蝦,有魚,也有蟹,收入就會越來越好”。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