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位于泉州市區南門天后路1號的泉州天后宮,始建于宋慶元二年(1196年),是我國東南沿海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媽祖廟,有溫陵天后祖廟之稱。它素來被認為是海內外建筑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臺灣地區的許多媽祖廟都是從這里分靈的。泉州天后宮于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首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媽祖廟。 □記者陳靈 戴涵琦
系規格最高媽祖廟宇
步入泉州天后宮,可見山門、戲臺、正殿、寢殿、梳妝樓等依次前后排列,兩側則為東西闕、東西廊、東西廂、東西涼亭等附屬建筑。立于正殿前,即刻被正殿的屋檐所撼:有別于其他閩南古建筑的單層或雙層屋檐,其正殿屋檐有三層,且每層頂部都雕有飛龍、雄獅等瑞獸,色彩繽紛、栩栩動人。“三重屋檐應屬廟宇的最高規格。”天后宮文物保護管理處辦公室黃主任邊介紹邊帶記者進入殿內。殿內畫有綠地雕彩西番蓮及喜鵲登梅圖案,象征吉祥,而殿內浮雕更是琳瑯滿目,有駿馬、飛龍及各種花卉。其門窗雕花精致細密,紋飾豐富,托木部位雕有鳳凰戲牡丹。
據了解,天后宮占地面積約13畝,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始建于宋慶元二年(1196年),當時其規模已經很大,有三殿、山門、兩廊、兩亭。
臺灣信眾捐資修祖廟
自建宮至今,泉州天后宮已先后進行14次較大規模的修建,其中清朝前修建7次,包括對整個宮殿重修和擴建,并增建寢殿;1984年至今也修建過7次,包括重修山門、東西涼亭、寢殿、梳妝樓及重建西廂房等,其中大部分由臺灣信眾捐資修建。
媽祖信仰與臺灣的淵源可追溯至南宋時期。當時,泉州最早的移民遷往澎湖。到了元代,澎湖建起了臺灣地區最早的媽祖廟,稱為娘媽宮,位于澎湖本島馬公市長安里正義街上,今為澎湖縣馬公鎮的提標館。之后,泉州人又向臺灣本島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移民。據統計,臺灣現有800多座媽祖廟,信徒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三,堪稱媽祖信仰的極盛之地。
每年迎臺胞數十萬人次
“前來泉州天后宮尋根謁祖和進香的臺胞絡繹不絕,每年達數十萬人次,他們從這里請走了數百尊媽祖神像。”黃主任說,澎湖天后宮、彰化鹿港天后宮、臺南大天后宮等數百個宮廟,均與泉州天后宮有密切往來。2000年,臺灣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率2000名信眾來泉州天后宮進香;2009年,嘉義天后宮與泉州天后宮會香,有成千上萬人到中山路踩街;2010年4月,臺灣金門縣4個天后宮進香團來泉聯合進香。
泉州天后宮至今已連續舉辦七屆泉州·澎湖“乞龜”民俗活動,并先后數次參與、組織訪問團赴臺進行媽祖文化交流。如2002年7月,泉州天后宮媽祖金身神像巡游臺灣澎湖縣;去年,泉州天后宮赴臺參訪團拜會了臺灣田中乾德宮。泉州天后宮已成為聯結海峽兩岸人民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