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均GDP從1978年的381元增加到2012年的38354元。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從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時期是該國社會結構平衡難度加大的階段,稍有不慎就容易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加之國際金融危機的滯后效應尚未完全消退,全球經濟發展格局亟須深度調整,國際競爭更為激烈。嚴峻的國內外形勢警示我們,要想真正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盡早、盡快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必須更加主動地探尋和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
當前我國經濟總體保持健康、穩定發展態勢,但也面臨許多新問題、新情況。一是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經濟下行風險加大;二是經濟增長中的人口紅利逐步衰竭;三是缺乏自主創新,經濟增長的技術支撐薄弱;四是收入分配不公難題亟待破解;五是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嚴重,環保技術水平較低。在這樣的形勢下,只有積極探尋和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充分挖掘高增長行業的潛力,不斷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才能根本解決經濟和社會中的諸多問題和矛盾。
第一,堅持科學發展觀,搞好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面對國內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充分考慮到社會各階層的利益,深入研究和探討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在錯綜復雜的經濟社會矛盾中抓住最主要的、最關鍵的矛盾作為突破口。其中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推進全方位改革和創新的過程中,尤其需要做好頂層設計。長期以來,我國社會建設明顯滯后于經濟建設,而文化體制改革等也存在種種不足,這些均不利于經濟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因此,必須結合我國具體實際,搞好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最終實現多領域改革齊頭并進。
第二,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建設,縮小城鄉差別。城鎮化水平是一個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從國際經驗和我國的現實看,擴內需最雄厚的潛力在城鎮化。尤其是在當前外需持續疲軟和國內產能嚴重過剩的背景下,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建設,必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新的動力源泉。而且據有關部門預測,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還能持續相當長時間,到2030年,城鎮化率將達到65%左右,各類城鎮將新增3億多人口,這將為擴大消費和投資需求提供強大而持久的動力。為此,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城鎮化發展蘊含的巨大機遇,清醒地認識這一變化可能帶來的各種挑戰和問題,因勢利導,趨利避害,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比如,繼續改革現有戶籍制度,打破農民進城障礙,特別要切實保障農民工在社會保障、培訓、就業以及子女入學等各方面的權益,確保農民工真正融入城鎮;再如,在堅持發展大城市的基礎上,高度重視中小城市特別是小城鎮的發展,采取多種措施和手段,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增加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此外,還要節約土地資源,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第三,推進經濟轉型,促進服務業又好又快發展。服務業是內需潛力最大的產業,也是未來可能促進各產業融合、支撐城鎮化發展、推動經濟轉型的另一個重要引擎。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大力發展服務業,增加服務業供給,不僅可以帶動就業、拉動經濟增長、滿足多樣化需求、平衡供求關系、穩定市場價格,而且還可以推動科技創新,更好地發揮人力資源優勢。因此,要針對當前制約因素,深入調查和研究,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確保將服務業培育成未來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一是健全和完善支持服務消費的政策環境。要鼓勵生產和生活消費,積極培育文化服務業、家庭服務業、高技術服務業、旅游業、工業設計等市場,力促產業分工科學合理,促進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方式轉變。二是加強服務業體制和機制的改革與創新。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盡快完善服務業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并且積極貫徹和落實。三是積極發展創意產業。要建立健全促進創意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建議盡快建立全國性創意產業協會,加強與創意產業相關的人才培養,凝聚社會各界力量,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大力推進創意產業的發展和進步。此外,還要加大信息技術在服務業領域的推廣和利用,推動服務模式向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發展。
第四,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當前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的重要產業,必須引起我國足夠重視。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既能夠有效緩解全球日趨緊張的資源、能源、環境等問題,也能夠提升一個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還能夠創造出更多新的市場需求,培育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是培育和發展新興技術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二是加強節能減排技術產業發展,大力推動綠色增長。三是積極引進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通過創新突破來獲得發展機會。四是積極發展高技術服務業,有效滿足不斷發展的市場需求。要根據市場規模和技術熟練度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化規模和發展方向,發展一批、培育一批和儲備一批。同時,還要結合市場需求,集中力量加強科技攻關,優先發展一大批有市場前景的技術,做好充分的產業技術儲備;加大對技術尚未成熟領域的研發力度和資金投入,力爭早日實現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
(胡勇 作者單位: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