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泉州草邦水庫附近現一座石頭厝,竟是墓碑作墻,多為清時墳塋。
閩南網1月13日訊 尋訪泉州清源古道,偶遇奇特民宅——前日下午,泉州人謝先生和朋友本打算去草邦水庫附近的碗窯村游玩,卻誤入一片龍眼林,撞見一座石頭厝,三四十平方米大小,竟是墓碑作墻,多為清時墳塋。
碑石上的刻字有些還清晰可辨,囊括二三十個姓氏
謝先生把自己的奇遇和古厝的照片傳上網,網友圍觀,紛紛表示被嚇到了。到底這么多墓碑是從哪兒來?又是誰建造的?海都記者昨日為您一探究竟。
除了前壁,另三面外墻都有墓碑石
尋跡:龍眼林深處的墓碑孤厝
昨日上午,海都記者驅車前往草邦水庫。沿著武肅王陵墓旁的一條彎曲土路,穿過一片數百米深的龍眼林,再走一兩百米左右,就看見了這棟孤零零的墓碑古厝。古厝大約四十平方米,從外觀看,一眼就會被墻體四周的碑文吸引。
每塊墓碑都有姓氏,“福田許氏祖塋”、“英林洪氏祖墳”、“筍江陳公墓”、“冠英林氏祖塋”……除了古厝的前壁,其他三面墻體均有墓碑石塊,有些是完整的,有些在碑文字樣上有切斷痕跡。最長的墓碑石塊約七八十厘米,寬約三四十厘米。
因為古厝內墻已涂上水泥白灰,是否還隱藏更多的墓碑石塊,不得而知。僅從外墻上看,除去有些因年代久遠模糊字跡和石塊太高看不見碑文的,三面外墻大概有七八十塊墓碑,包含二三十個不同姓氏,約三分之一碑文上有“清”字樣。
壯著膽子,探秘古厝內部,黑漆漆一片。從地上的土坯可以看出,房子里曾經建有灶臺,斑駁的白墻上隱約能看見有人用筆寫下具有時代語言的字樣和一些涂鴉。
來歷:三四十年前生產隊建的
是誰建造了這座墓碑古厝?這些墓碑又是從何而來?
帶著疑問,海都記者開始找尋周邊村民。在離古厝約200米遠的龍眼林旁,有座安息堂,守了7年堂的73歲魏老伯講述了其中的來龍去脈。
魏老伯是華大街道南浦社區的老居民。他說,這片龍眼林和這棟墓碑古厝都是南浦村生產隊在三四十年前建的。
上世紀70年代左右,生產隊在這里開荒種龍眼樹,就考慮建座小房子供村民看龍眼林住。“這山上哪有石頭啊,找不到石頭,就找來了一些空墳的墓碑湊合著用了。”魏老伯說,當時十幾個村民一邊種龍眼林一邊找石料,最后建成了這座“墓碑”古厝。龍眼成熟的季節,大家就三個三個輪流照看龍眼。“一個人住的確是害怕,都是幾個一起來,吃住都在里面,房子旁邊還種地瓜、蔬菜。”
魏老伯說,清源山的風水好,那時泉州各地,甚至周圍縣市的一些人經介紹把祖墳安在附近。后來因為開荒、種樹等原因,許多祖墳牽走,墓碑被留下了,“后來龍眼也沒人承包了,這房子有十幾年沒人住了”。
價值:時間不算久,可研究姓氏衍派
這些墓碑是何來歷?又有什么文物價值呢?
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的譚主任看了海都記者拍下的二十來件碑文后,鑒定這些墓碑大部分是清代的,數量較多,不具備太大文物價值,但如果能發現一些特殊姓氏或是名人墓碑,則有一定文物價值,能反映古泉州的歷史和人文。
比如這塊“潯海粘氏”的墓碑,粘字用作姓氏時讀nián,其族譜第一代為金朝之開國大將完顏粘翰,爾后其子孫由河南遷山東,再從山東到福建泉州,現在泉州也還有不少后人,分布在晉江、西街、浮橋等地。這塊“遼東大清誥受指揮”的墓碑,“指揮”是清朝的軍職名稱,可以看出墓主人是一個受命來泉州駐守的軍人。
譚主任說,從墓碑上的姓氏和郡望堂號可以了解中原人南遷的歷史,研究姓氏衍派,如清河張氏、隴西李氏、太原王氏、吳興姚氏等。在這座古厝中就發現了“太原王氏”和“隴西李氏”。
王先生是名收藏、研究墓志銘多年的愛好者。他指出,碑文上除了豐富的姓氏外,還有武官等封贈榮譽。“錦江林氏”指的是現今石獅蚶江錦江村,“螺陽李氏”就是現在的惠安螺陽了,還有滿族人遼東邰氏,“晉邑癢生”說的是晉江縣的一個秀才。“院山”是指南安豐州,多為黃氏。
部門:近日將讓工作人員摸查
譚主任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太講究封建迷信,但挖墓碑作墻的行為畢竟是破壞行為,只能說這是特殊時代的特殊產物。
據王先生介紹,他還曾在泉州發現一些民房用墓碑做廁所、豬圈、水利設施的現象。在南安霞美鎮一菜園里,王先生甚至發現了一塊“大觀戊子年宋鄭知祿造”的北宋墓磚銘文,距今近千年,但用墓碑建房,他還是第一次見。另據網友@1059陽啊介紹,在泉州市區東門仁風村(靠近東岳山一帶)民居也常有類似的,但大都用來建豬圈、廚房等附屬建筑物,縣后街彩筆巷通往公安局后門處有條小路都是用墓碑石鋪就。
豐澤區文廣新局的鄭副局長得知謝先生的發現很感興趣,“清源古道的確曾發現用古墓、古碑鋪路的,但是這么多古代墓碑集中在一座房子上確實少見”。鄭副局長表示,在石獅蚶江曾發現過這樣的墓碑房,但是這些墓碑是否具有文物價值,還需要現場考證,近日將會讓工作人員前往摸查。(海都記者 喻蘭 田米 實習生 曾龍鳳 文/圖)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