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石雕大師的搖籃——惠安石雕廠(惠宣)
編者按
發源于古代黃河流域的惠安石雕,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千年間,不同時期的歷史風貌與文化內涵,為惠安雕藝持續注入鮮活血液。時至今日,惠安雕藝大師們,不僅將南派雕刻技藝廣泛應用于各種石材、硬木和軟木之上,更以“圓雕、浮雕、線雕、影雕、沉雕”五大不同雕刻手法,占據國內無可比擬的地位,誕生了諸多撼世之作:人民大會堂前石柱、毛主席紀念堂、八一南昌起義紀念碑、陳嘉庚鰲園、莆田湄洲島海峽和平女神天上圣母媽祖雕像、臺灣嘉義先天玉虛宮九龍壁及九龍池、深圳錦繡中華文化民俗村、中華世紀壇、美國馬丁·路德·金大型雕像、湖南長沙橘子洲頭青年毛澤東大型雕像……數不勝數。
究竟是怎樣的歷史變遷,鑄就了今時今日惠安雕藝產業規模最大、生產能力最強、技術最全面先進、影響深刻廣遠的金字招牌?連日來,記者走訪惠安16家大師文化企業,追根溯源,解讀惠安雕藝產業背后烙下的文化密碼。
追根溯源
發源黃河流域的 南派雕藝
古往今來,惠安雕藝巨匠人才輩出,僅是資料記載與民間口傳的便數不勝數。宋有張仲哥,清有蔣學心、王弼、蔣山斗、蔣國衡、蔣鏜、蔣雙家、蔣金輝、蔣仁文、王神賜等,近現代則有蔣文金、蔣丙丁、蔣友才、蔣瑞生,蔣瓦水、蔣帝佑、蔣佛源、王清金、王清標、張來富等,而今天,惠安雕藝“江湖”更是百家爭鳴。
追溯源頭,惠安雕藝源于黃河流域。五代時,閩將張悃率兵駐扎青山(惠安縣城東南三十華里),鎮守海疆,其部下將石雕等中原先進技術一并帶來。而惠安境內保存最早的石雕作品,當追溯到距今1600多年前東晉初期閩林始祖林祿陵墓的文武翁仲及虎馬羊雕塑。建于宋代的跨海大橋洛陽橋同樣是惠安石雕悠久歷史的佐證。
到了明清時期,惠安南派石雕藝術風格日趨獨立,邁向從“形似”到“神似”的更高境界,形成了精雕細琢、纖巧靈動的雕刻風格,叫人賞心悅目:例如對獅的雕藝,區別于北獅的威武生猛,活靈活現、喜慶歡快的南獅就是惠安雕刻的典型代表。同樣在這一時期,惠安雕藝開始奠定國內外聲譽。有“古建之花”美譽的福建仙游東城門外的石牌坊,就是清道光五年(1825年)由惠安蔣國衡、蔣鏜主持建造的。史料顯示,惠安雕藝作品也是在此時傳至臺灣,臺北龍山寺的總建筑師即是“八閩首席木雕大師”惠安人王益順,今天,臺灣許多寺廟、民宅也仍保留著惠安石木雕精粹。同期,一些惠安石匠也相繼到福州、廈門、臺灣,甚至緬甸仰光、馬來西亞檳城經營石店。
惠安企業設計和承建的臺灣日月潭文武廟感恩碑林(惠宣)
蔚然大觀 鰲園成惠安雕藝 “百科全書”
新中國成立后,大量政府工程建設一面豐富了惠安石雕的表現題材,一面也讓惠安石匠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在大半個中國留下了座座世紀豐碑。其中有這樣一處,可謂是惠安現代石雕工藝的“大觀園”,亦稱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一大奇跡。它就是坐落于廈門集美的陳嘉庚鰲園。近日,為了一睹昔日惠安石匠們的風姿,記者在省級石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文生大師的帶領下,踏訪鰲園。
走進鰲園,干凈整潔的石板路將你一路帶向“博物觀”,我們穿過一條50米的長廊,映入眼簾的是兩邊鑲嵌著的一塊塊青石鏤空雕,從春秋列國的歷史典故,到民族英雄人物傳,再到敬老愛幼的民間故事……連環畫式地呈現中國古今歷史。“這是整個鰲園石雕群中技藝最精湛的部分。”王文生充滿自豪地說。昔日,受山東廣智院博物館的啟發,陳嘉庚老先生回到廈門后,萌生了興建一座以教育為功能的博物大觀之想法,隨后,他請來惠安工匠大師們負責園內650件青石雕的雕刻,王文生的父親王清金,以及惠安老一輩石雕名匠蔣瑞生、蔣丙丁、蔣瓦水等均在其列,工程前后歷時8年。整個鰲園的石雕作品,數量之眾,萬象包羅,從花草魚蟲到飛禽走獸,從山水風景到歷史人物、乃至歷史典故、書法藝術等等,洋洋大觀,堪稱現代石雕藝術寶庫。
鰲園對于惠安雕藝的影響,不止在于它是惠安精湛雕刻技藝的最集中保留與展現。“文革”時期,鰲園部分石雕被毀壞,集美學村董事會再度邀請惠安石匠們對損壞的石雕進行修復,而子承父業的王文生,成為這一批修復匠師中的一員。“經過‘文革’,惠安石雕處于青黃不接的階段。”王文生說,這一次修復,從歷史典故史料的重新收集、繪畫,到鏤空雕的精細修補,讓包括他在內的年輕一輩技藝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如今,王文生仍與集美學村校董會保持合作關系,少許石雕風化脫落的修補工作仍由他與兒子一輩負責接棒。鰲園這部惠安石雕技藝“百科全書”與惠安雕藝的緣分,仍在續寫。
承前啟后 國營石木雕廠精英輩出
在鰲園之外,龐大的惠安石匠隊伍同樣見證了新中國建設的輝煌歷程。今天,提到惠安雕藝大師們師出何門,創辦于1960年的惠安第一家石雕企業——國營惠安石雕廠是不可能繞過的一個詞。
可以說,國營惠安石雕廠書寫著新中國成立后惠安雕藝的輝煌歲月。其時,該廠曾先后接待過李先念、喬石、丁關根、遲浩田、王漢斌等領導同志和七十二個國家的使節團,諸多圓雕和影雕作品,被作為饋贈外國貴賓的外交禮品。該廠還分別摘下過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質產品獎、首屆工業博覽會金獎、第二屆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獎,享譽海內外。
國營的惠安工藝美術廠有著相似的發展軌跡,原惠安工藝美術廠廠長陳木林介紹,進入上世紀70年代,一度陷入發展低谷的惠安工藝美術廠,帶著一部分雕刻作品參加廣交會,由此吸引了雪片般的訂單,有段時間還需要周邊木工作坊幫忙生產方能完成,從此一舉重煥生機。
值得一提的是,影雕在這段時期應運而生。采訪中,王經民為我們講述了其鮮為人知的誕生歷程。上世紀70年代初,惠安石雕廠接上級指示,成立毛主席雕像專門部門“敬雕組”,蔣友才、王經民的父親王清標等人是其中骨干。由于人物雕像需先做小稿,而常年在石頭上直接打稿雕刻的石匠們并未學過這門功夫,王清標提議,可借鑒清康熙年間的惠安石雕大師李周發明的“針黑白”手法,利用黑白成像原理,以尖細工具琢出大小、深淺、疏密不同的微點,以黑白的不同層次,表現光線的強弱,呈現細膩逼真的圖像。經過試驗,此法一舉成功,影雕這一嶄新的藝術表達形式也日漸聞名于世。
生機勃發 閩臺交流助推全面復興
盡管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與諸多國營老廠的命運相似,國營惠安石雕廠、木雕廠走向衰敗,但從惠安國營石雕廠走出的一大批能工巧匠,以及它長期拓展的市場、積攢的聲譽,都為此后大批惠安人投身市場經濟浪潮,打造石雕產業埋下了重要伏筆。
可以說,惠安雕藝產業的崛起是閩臺關系日益密切的側面寫照。“要感謝臺灣市場。”采訪中,許多石木雕企業不約而同地提到,上世紀90年代后,閩臺關系發展對惠安雕藝產業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一方面,“文革”時惠安傳統石雕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挫敗,而先前傳襲了惠安雕刻工藝的臺灣建筑物仍保留較為完好;另一方面,當時臺灣雕刻工藝人工費上漲,大量訂單轉向大陸,擁有得天獨厚的五緣優勢與堅實的雕藝根基,惠安自然成為臺商頻頻光顧的所在,你來我往中,臺灣商人對雕刻質量嚴格要求、臺灣對傳統寺廟建筑風格的保留和演變,成為惠安雕藝技術提升的有力“助推劑”,由此,一批年輕的雕藝能手開始嶄露頭角。
再后來,隨著惠安企業走出去參展、參賽,國內外藝術家不斷地來惠安交流,在文化碰撞中,全新的藝術表達與創新思維,西方文化精華與現代科技,為惠安雕藝產業不斷注入新的活力,煥發嶄新生機。
回眸歷史,惠安雕藝從崇武溪底村擅長大木、五峰村精通石雕構件的最初格局演化至今,已然一派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景象。訪遍惠安雕藝大師,精于根雕的陳木林、多面能手王經民、鉆研國學的鄭國明、潛心書法的王榮海、精通古建流派的劉國文、深耕紅色題材的張建奎、玉石鑲嵌刻一枝獨秀的蔣耀輝、宗教雕塑有絕對話語權的蔣惠民、長于大型傳統寺廟建筑雕刻的蔣杰雄……都以自身特色告訴我們,惠安雕藝大師們,在技藝過人的基礎上,更是歷史人文、建筑學、解剖學、風水學、物理學乃至宗教、哲學等領域的行家。這些知識的儲備既繼承自父輩,也離不開長期實踐摸索創新。在蔣耀輝的家中,至今還珍藏著他整理繪出的惠安傳統石雕的各種吉祥、文武圖籍,就是最好明證。
惠安縣文改辦主任林瑞峰介紹,除大型政府工程、古建之外,長期以來,惠安石木雕始終活躍于民間、宗教建筑領域,這些建筑精華與傳統的吉祥、歷史、宗教、神話題材緊緊融合,深深根植在傳統文化之上,融入傳統觀念、民間生活方式之中,融入吃苦耐勞的惠安人文秉性之中,由此解讀,惠安雕刻藝術能夠傳承千年便也不難解釋。
父傳子承、代代不息,綿延不絕卻又萬象更新,在惠安雕藝的表演舞臺上,雕藝“名角”們皆有各自獨特風格,在接下來的系列報道中,我們將微觀雕藝大師,為您細細剖析流淌在惠安雕藝歷史中的文化內涵。
不忘初心 方得長遠
木有本,水有源。追溯惠安雕藝的源頭,尋覓代代傳承的文化“密碼”,是為了更好地觀照當今,鏡鑒未來。在全國眾多雕藝流派中,惠安雕藝能歷經1600多年傳承,至今長盛不衰,獨樹一幟,原因何在?其中重要的一點,是惠安人秉性中的崇實尚本、不忘初心。在許多惠安雕藝名家眼里,肯于下笨功夫、苦功夫,認可并深掘傳統技藝,從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汲取營養,是他們創作的安身立命所在。
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惠安雕藝正是如此,它來源于代代惠安石匠謀生打拼的生活,也服務于人們不斷追求真善美的生活。確實,在這片惠安文化的沃土里,從來不乏對傳統的致敬和堅守,因為——不忘初心,方得長遠。
(信奕 舒雯)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