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業家黃如論:喝著家鄉連江的水長大 回來蓋讓人買得起的房子
人民網福州2月9日電(黃丹妮)他是2013年福建首富,他是胡潤2009慈善榜·單年子榜的冠軍,他締造了中國地產的一個個神話,同時也創造了胡潤和福布斯發布排行榜以來冠軍為同一人的罕見現象。他是著名實業家、旅菲華僑、世紀金源集團董事局主席黃如論。在貴安新天地國家4A級旅游景區授牌儀式上的答記者問中,他操著一口濃重的福州口音,將他的成長與夢想向記者娓娓道來。
我是農民的兒子,飲水思源是我的本分
“我是農民的兒子”,回憶起兒時的生活場景時,黃如論提得最多的就是這句話。出生在福州連江縣馬鼻鎮辰山村的他曾經因為窮沒錢買衣服、上不了學,甚至因此露宿街頭,但正是這種困境給了黃如論堅強不屈的品格。“沒有新衣服不要緊,穿得干凈就行。”就是秉承著這份倔強與樂觀,黃如論白手起家,歷經數十年,所創的世紀金源集團在中國大陸投資1000多億元人民幣,員工20000多名,投資地遍及福建福州、北京、上海、湖南長沙,以及中國香港、菲律賓等世界各地,成為名副其實的地產大亨。
功成名就后,黃如論立馬投入慈善事業,24年來共捐資人民幣近50億元,連續8年獲得“中華慈善獎”,7次榮登“中國慈善排行榜”榜首,先后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用黃如論的話說就是:“取諸社會,用諸社會,要那么多錢干嘛?金錢只是一個符號,再多的錢對我也是一個樣。我一個月1.8萬元的工資也夠花了。另外我一不嫖二不賭,錢留給孩子還不如造福更多人更有意義。”
我吃過“沒文化”的虧,社會發展離不開知識
翻看黃如論捐贈的項目表,不難發現,從中原文化藝術學院到福建科技館新館,黃如論在文教科技事業的投入絕不“吝惜”。“從小家里很窮,我生在家鄉連江,喝著家鄉的水,是家鄉的父老鄉親把我培養長大的。當一個人發展壯大了就應該報效祖國、報效家鄉,中國的這種優良傳統應該繼承。我認為今天事業的成功是家鄉人民給予我的,我應該報答給社會,共同創造美好和祥的生活。”黃如論如是解釋自己的慈善之路。
“我只有小學文化,還記得有一年去菲律賓,進海關時,工作人員問我話,我不懂用英語說,叫我寫,我也寫不清楚,當時十分尷尬,所以我感到知識十分重要。我認為,中國的希望和發展就應該從教育抓起。”黃如論表示,那次經歷讓他深刻的感受到,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知識的進步,只有文化才能創造科技,也是從那時起,他對文教科技的關注從未停止。
為鄉親蓋好房,家鄉需要我,我就回來了
2011年,為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回歸海西的號召,以黃如論為首的世紀金源集團強勢回歸福州,秉承“為民生蓋房”的理念,在家鄉置辦打造貴安新天地、羅源灣濱海新城、閩江世紀城三大項目,首創“造城”模式,為加快投資地城市化進程、平抑房價、改善民生做出積極貢獻。
“我35歲前一直在家鄉做小買賣,35歲時只身前往菲律賓淘金,90年代回國投資房地產。現在家鄉需要我,我就響應號召回來了。”黃如論表示,之所以選擇貴安和羅源這兩塊市場,除卻對家鄉的眷戀,這里山水怡人的環境也是重要因素,“貴安是福州的后花園,距福州交通便利。當時我們也考察了羅源的環境,每平方約6000多元,我們用大盤的方式,讓房價維持在每平米4000多元,從而推動經濟發展。我覺得所謂的樓盤,從剛性需求上說,就是讓人買得起、住得下。”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