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建造于明朝的惠安縣崇武鎮五峰村峰后自然村“石獲”,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泉州晚報于2014年12月23日第5版、24日第7版、25日第5版、26日第7版、27日第3版、2015年1月2日第4版、12日第6版、30日第6版,連續大篇幅報道崇武“石獲”,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市政協委員陳篤恒在今年的市兩會上提交提案《關于做好崇武“石獲”保護與研究的建議》,建議將“石獲”遺址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并進行相關研究和規劃。
本報記者 許雅玲
“石獲”報道引發關注
位于崇武鎮五峰村峰后自然村海灘上的“石獲”遺存,由花崗巖砌成,呈弧形,長度300余米,高一米多,最寬處達5米。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重新被人們認識。這個“石獲”和著名的澎湖“石滬”同屬一種古老的捕魚設施,卻比后者早了200多年。
據了解,“石獲”是一種古老的海洋捕魚構造,其原理是根據潮水漲退及魚群回游特性,在海上筑起一道道的弧形石墻;漲潮時,魚群會順著海水流動進入“石獲”覓食;退潮后,“石獲”就攔住了魚群回游的路線,漁民借此捕獲。
市政協委員、農工黨泉州市委員會副主委陳篤恒對此很感興趣,一直關注泉州晚報關于崇武峰后“石獲”的報道。“作為古代定置捕魚的創舉,崇武‘石獲’遺址的發現,不僅填補了我市乃至我國歷史定置捕魚文物的空白,為我市眾多珍貴的文物古跡錦上添花,更是見證了泉州先民以海為田,耕種海洋、利用海洋的歷史。”他說。
“石獲”見證兩岸一脈相承
據相關史料記載,峰后自然村的“石獲”建造于明朝年間,或是迄今國內發現年限最早的“石獲”遺址,建造時間遠比澎湖島、臺灣地區的早。500多年前科學不發達,捕撈技術不先進,泉州先民利用潮汐規律,建造“石獲”捕魚,既沒有破壞環境又不會過度捕撈,可見古人的聰明和智慧。
2013年,泉州在國內眾多競爭城市中脫穎而出,榮獲“東亞文化之都”稱號,而榮譽的取得正是得益于泉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泉州作為“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不僅海外貿易繁榮昌盛,也進一步加強了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地的文化交流,將泉州的捕撈技術等先進文化傳播到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和地區,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陳篤恒在提案中表示,崇武“石獲”是泉州先民生活智慧與優異技藝的結晶,是人類漁業文明、海洋文化的“活化石”。特別是崇武“石獲”技藝傳到臺灣地區后,對臺灣地區的開發和發展具有不小的作用,因此崇武“石獲”遺址也是兩岸文化交流、生產技術傳承的有力見證。現存文物是古代歷史的見證,是歷史文化的寶庫,也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需要格外珍惜并加以保護。
提案建議保護研究“石獲”
陳篤恒這份關于“石獲”研究保護及規劃發展的提案,得到了郭培明、張翼、黃冬玲等市政協委員的附議。他們一致認為,對崇武峰后“石獲”,不應該純粹為了保護而保護,而應該在保護中建設發展,在保護中提升崇武知名度,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
提案中建議,要高度重視崇武“石獲”遺址的保護,并積極申報和盡早將其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要開展崇武“石獲”的相關研究工作,努力填補我市歷史定置捕魚等研究方面的空白;要將崇武“石獲”遺址和崇武古城相結合,并作為鄉村文化旅游的內容合理規劃利用;要收集有關崇武“石獲”的相關資料,將其列入海峽兩岸共有的歷史文化記憶,并開展交流。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