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孫燦芬 通訊員 何燕玲 林瀚 文/圖)來自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消息,當地時間3月23日,“碧海絲路東方之舟——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展覽”在文萊首都斯里巴加灣開幕,吸引了文萊王儲、內閣大臣、各國駐文使節等重磅嘉賓出席。
由泉州海交館與文萊海洋博物館聯合舉辦的此次展覽,也是文萊海洋博物館新館開放的重頭戲,籌備時間將近一年。開幕式當天,文萊王儲穆赫塔迪·比拉在中國駐文萊大使楊健的陪同下參觀了泉州“海絲”展覽,泉州海交館工作人員向王儲一行進行詳細講解。參觀過程中,王儲多次提問,對中國與文萊自西漢以來所建立的長期友好關系十分感興趣,并非常贊賞泉州德化白瓷制作工藝。
記者了解到,開幕兩天來,前來觀展的文萊市民絡繹不絕,文萊當地媒體也對展覽進行了大篇幅報道,對以泉州為代表的中文兩國之間友好關系深感興趣。按照原計劃,此次展覽將于4月20日閉幕。但文萊內政部長已專門通過駐文萊大使向泉州海交館提出延期半年的要求,以期為更多文萊人及游客提供觀展機會。
據悉,此次展覽的展品涉及船模、瓷器、茶葉、碑石拓片、航海儀器、古籍、出土銅錢和象棋子等實物以及諸多圖片。而文萊方面也提供了近20件當地出土的中國瓷器充實到展覽中,進一步驗證了兩國之間深厚的“海絲”淵源。
相關鏈接
泉州文萊淵源可溯千余年
文萊古稱“渤泥”。6世紀到9世紀中期,泉州港就與包括渤泥在內的加里曼半島諸國廣泛發生貿易關系。到了北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渤泥國派遣使節來中國貢方物,其使者要求從泉州乘海舶歸國。在當時,外國使節的往來,一般須經由已設市舶司的廣、杭、明三港口進出。而渤泥使者之請,得到朝廷的批準,卻是例外。這也是泉州與南海地區貿易地位日顯重要使然。
1972年時,德國考古學家傅吾康在文萊發現了一塊宋代(1264年)碑刻,碑刻上文字為“有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景定甲子應甲立”,被史學界稱之為“文萊泉州宋墓”,充分證明了文萊與泉州早在700多年前就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有著緊密的經貿和人員往來。1999年,現任文萊蘇丹哈吉·哈桑納爾·博爾基亞造訪泉州,朝拜圣墓、清凈寺,參觀海交館。
值得一提的是,文萊現有40多萬人口中,華人占10%,多從閩地遷居,尤以大小金門為最。如今,盡管經過了在當地兩三代的繁衍,這些金門鄉親后裔大部分仍認同自己是泉州血脈。 (燦芬 輯)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