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記者 王明杰 文/圖)
核心提示
近年來,福建省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資源約束也在進一步趨緊,直接制約影響著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資源約束是指由于資源供給數量減少、質量下降、開發利用難度提升,以及國家資源稟賦變化導致資源供需不均衡使經濟增長受到限制的現象。如何突破資源約束這一發展瓶頸?不斷提高國際資源保障能力,這是近年來泉州制造類民營企業應對資源約束所闖出的一條門路。當前,泉州一些優質民營企業正紛紛“走出去”開拓國際資源,破解資源困局,有力支持了“中國瓷都”德化、“中國石材之都”南安水頭等資源加工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產業升級。
3月13日,泉州市德化縣錦龍陶瓷有限公司車間里,400多名工人忙翻了天,出出進進的貨車將摞得滿地的超高溫耐熱金鋼煲、建筑陶瓷等產品載往世界各地。
“用洋資源為‘泉州制造’賺錢,這日子太滋潤了!”錦龍公司董事長林貴基告訴記者,2010年,公司在馬來西亞找到了瓷土新礦源,由于原料充足、品質好,生產線現在可以開足馬力,去年公司產值達3000多萬元,而且富余的原料還能供給真泰爾陶瓷有限公司等當地企業。
無獨有偶。記者在南安市官橋鎮采訪新東源石業公司時獲悉,新東源公司早在2008年就在土耳其買下20座大理石礦山,設立了土耳其遠洋礦業公司,并在西班牙開設貿易公司,如今他們的品牌米洛西大理石產品百分之百外銷,形成了總部在國內、原料在國外、市場在國外的經營模式,年產值逾10億元。
資源約束是近年來困擾泉州制造類民營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通過購買國外礦源,巧解了部分“泉州制造”的資源困局,有力支持了“中國瓷都”德化、“中國石材之都”南安水頭等資源加工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產業升級。
買洋礦破企業資源約束
錦龍公司是德化縣最早到國外尋找產品原材料的企業,其產品主要為傳統建筑瓷雕產品,暢銷全國各地以及馬來西亞、韓國、美國和歐洲等地。
“近年來,陶瓷業產生的‘白色污染’很大,且絕大多數企業都是用低端瓷土、制造低端產品、壓低價格參與市場競爭,因此,在很短的時間里就把有限的資源消耗殆盡。特別是從2007年底開始,德化高端瓷土資源極其有限,越來越依賴從外地進貨。”林貴基談起了自己的想法。2008年11月德化縣政府印發的《2008-2015年德化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白皮書,印證了德化瓷土保有資源儲量不足的窘迫。
林貴基1968年出生,20多歲時就到東南亞闖蕩。他很快就在馬來西亞找到了新礦源。這一礦源原料黏土成分中,三氧化二鋁的品位在36到37之間,白度在96到97之間,質量優良性是我國同類礦產中極少能夠達到的,而且原料開采時土層極淺,不像在國內那樣需要進行深探鉆掘,大大節約了人工、機器及技術成本。
2010年,錦龍公司在馬來西亞投資1億元成立跨國公司——勝陶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優質瓷土的生產及加工,如今勝陶公司產品已達成品階段,年產10萬噸,每年增加產值1億元。“原料從廈門港入關,最優質的原料就用來加工勝陶公司的高端產品,比如觀音像、仿古建材、煲爐等;至于富余的原料,就賣給省內外其他陶瓷公司,扣掉增值稅、關稅和企業運營費用,利潤依然可觀。”林貴基說,其中,一年5萬噸的精品瓷土精礦粉質量極為精湛,成為提升產品質量的“殺手锏”,錦龍公司因此一躍成為德化產品質量、效益最好的陶瓷企業之一。
他告訴記者,其實諸如錫、大理石、鐵、石灰等礦產資源加工企業都可以在歐洲、東南亞等地找到相應的價廉物美的原料來源,關鍵在于,有關部門要多引導企業未雨綢繆,避免資源供應的斷檔。
多余原料帶旺整個行業
泉州市國土資源局表示,隨著資源約束瓶頸的打開,目前整個陶瓷行業因占有原料的制高點條件不同而進入重新洗牌階段。
真泰爾陶瓷有限公司改用錦龍公司提供的原料后,由于品質好,產品迅速提質,市場供不應求,百分之百出口日本、韓國、美國、德國、丹麥等地,年出口值1200萬美元。目前,一些國外客戶為了能夠搶到心儀的真泰爾產品,不得不提前3-6個月“提錢”排隊搶訂單。“作為中國陶瓷行業名牌、福建省著名商標和出口工業品分類管理一類企業,今后,真泰爾將專注做好兩件事:保證質量和信用,以保持品牌的領軍地位。”真泰爾公司董事長顏真革說。
德化縣陶瓷業最集中的三班鎮,也因為突破了資源困局恢復了往日的勃勃生機,當地數百家企業基本上都是滿負荷生產。三班鎮也因此崛起為2014年“全國重點鄉鎮”;全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0.7億元,同比增長15%;工業稅收6500萬元,同比增長26.8%。
和德化錦龍公司的做法一樣,從土耳其引進礦源的南安新東源公司也把富余的原料賣給南安水頭當地企業,因此帶旺了當地民營石業企業的整體發展。新東源公司董事長楊加強表示:“資源為王,成本是金。由于原料質量好、價格低的原因,如今低成本已成為泉州石材業的新增比較優勢。”這是因為,從土耳其運輸原料經廈門港到水頭,費用比從湖南南山到南安水頭還便宜。因為從南山到水頭,走的是公路或者鐵路,每立方米石料運輸費最低千元;而前者通過海上運輸,成本最貴不超過500元。
楊加強表示,作為一家原料與市場均在國外的民營企業,2015年公司將大力拉動中國消費內需,為福建省石材行業發展的新常態作出更大的貢獻。“今年,我們要向百億元產值進軍,實現‘兩條腿’走路:在國外,面向迪拜及阿拉伯國家,走的是奢華級高端市場的路線;面向內銷市場,我們主推精工大理石實用級產品,今年計劃在全國開設100家門店。”楊加強信心滿滿地說。
從“國際民工”到品牌大鱷
□游笑春
應對資源約束的出路不外乎有三:一是提高發展質量和發展效益;二是推進結構調整和管理創新;三是提高國際資源保障能力。應當看到,當前,“泉州制造”優質民營企業在“走出去”開拓國際資源,破解資源約束的大背景下,有的還在走老路,有的正在開新局。
從國外買原料,在國內加工制造,再把產品賣到國外。這種“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出口代工模式,曾在上世紀80年代頗為流行。不過,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該模式因利潤微薄,且環境污染嚴重,慢慢露出弊端。曾幾何時,有輿論將中國的出口代工企業比做“國際民工”。因為它們像一個打工仔,賺微薄的加工費,利潤大頭卻被國外的研發和銷售環節拿走了。更為嚴重的是,當中國漸漸成為世界工廠的時候,工業污染開始威脅著國人的健康。
讓人欣喜的是,部分“泉州制造”民營企業正加快轉型,開始追求“兩頭在外”。德化的真泰爾陶瓷便是一例,這家企業注重打造自身品牌,并有意識地從宣傳產品,轉向宣傳其品牌。而錦龍陶瓷則開始在東南亞建立銷售網絡。他們的努力,不僅增強了企業競爭力,也創造了高利潤附加值。這樣的轉型,在自有陶瓷品牌不到10%的德化,值得鼓勵,也值得推廣。
但真泰爾和錦龍所做的努力,僅僅走出了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第一步。更進一步的做法是,學習外國成熟大品牌如蘋果、摩托羅拉等的做法,進行海外投資,將工廠也移到國外,只在國內保留最核心的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和銷售部門。再進一步,進行全球性戰略布局,將對外投資、技術輸出和產品出口同時進行,提高企業和品牌在國際市場的地位,進而成長為品牌大鱷。
要做到這些,不僅要求這些優質民營企業要苦練內功,通過大量的投入,在工藝技術和產品創新方面超越競爭對手,培養出能夠支撐企業“走出去”的核心競爭力與獨特優勢;還要求有關政府部門要有計劃地扶植民企“走出去”,讓條件成熟的,但規模較小、缺乏對外投資人才和經驗的民企走向世界。
日本鋼鐵工業的例子值得借鑒。日本鐵礦石大部分依賴進口,在上世紀50年代,日本軋鋼部門的設備有70%也是進口的。但是,日本很快就意識到這種趨勢的危害性。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鋼鐵工業不僅大量引進原材料,而且大規模地引進歐美的先進技術,大力鉆研鋼鐵設計、建造和操作技術,最終躋身世界一流水平,成為世界鋼鐵生產大國。
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鼓勵企業大規模“走出去”,成為中央明確的政策風向。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目前國際市場仍然維持低迷的態勢,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中國有能力的企業家應趁著大宗產品價格下跌,資源價格處于低位的時機,大舉“走出去”,通過“抄底”或“并購”,獲取國外成熟的原材料、技術和銷售渠道。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