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不少具有雄厚的資金實力、暢通的營銷渠道、現代化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的企業,正把資金投向具有高投入、高產出等特點的設施農業—— 資本跨界 農業升級
東南網4月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吳毓健 方煒杭)春和景明,正值耕種播種時節。我省民營經濟發達的泉州,一股股社會資金流正在田野涌動。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社會資本踴躍進軍農業,為已逐步進入設施化、工業化新時期的我省農業發展,帶來蓬勃生機。
資本跨界淘金
投身塑膠行業20年闖出一片天,如今卻一頭扎進大棚種起了苗木和蔬菜,不惑之年的陳宗海出人意料地轉型了。2012年7月,他投資3000萬元,成立福建綠瀅生態農林發展公司,開始“跨界”之旅。
春日里,一系列奇妙農事在南安市洪瀨鎮的一個蛋形大棚上演:墻上一排排蔬菜綠意盎然,樹葡萄結出飽滿的果實。
“每公斤20元在本地市場供不應求。”陳宗海指著墻上的冰菜說。這個蛋形大棚的各種作物主要供觀光游覽,而規模化生產則是不遠處的連棟設施大棚。這個項目于去年底通過南安現代農業智能溫室大棚驗收,是南安首家通過驗收的農業企業。
陳宗海說,像這樣的智能大棚可以通過物聯網用手機調節內部的溫度和濕度,實現周年生產,但每畝造價高達20萬元。他坦言,現代農業比預想中的投入更大,多虧了省里出臺推進現代農業的系列優惠政策,建造大棚省里補助1/4,市里再配套補助1/8,大大緩解了資金壓力。
像陳宗海這樣進軍設施農業的社會資本并非個例,其動力也不僅僅是因為優惠政策的吸引。
3月24日,在永春縣岵山鎮,記者看到一片山坡地上,巨型大棚骨架正加緊搭建。令人驚訝的是,這個投資2.7億元的項目,從意向到動工不到一個月。項目負責人福建道畋農業科技公司總經理陳洪源說,去年12月底,他第一次來永春考察,發現這里的微環境十分適合高山設施農業。今年元旦,鎮領導到上海基地參觀后十分滿意,雙方一拍即合。短短一周內,鎮里就做通村民工作,完成130畝土地流轉。1月26號,施工隊進場平整土地,“扣去春節和下雨停工,實際工期還不到80天,當地政府的支持讓我們感動。”陳洪源表示。
“忙瘋了!”晉江新界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美玉用這句話形容剛剛過去的一年。她從2005年進入農業,去年才開始下決心做設施農業,把8個店面的租金1500多萬元用于建設300畝大棚設施,她認為,“農產品是剛需,而大棚生產的優質農產品更暢銷,即使政府沒補助,我們也要全力投入。”
在泉港,一家吊裝運輸企業去年瞄準設施農業,投入4000萬元成立大象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金龍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考慮:“相比于企業,農業投資大,見效慢得多,但更穩,產出更長久。”
泉州市農業局副局長陳振榮說,泉州人多地少,土地資源十分寶貴,要保障農產品供給就必須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出,設施農業正當時。在經濟下行的當下,敏銳發現現代農業的巨大潛力,社會資本涌入設施農業是經濟新常態下的必然選擇。
農業轉型升級
泉港前黃鎮古縣村,沿著壩頭溪行走,一座座嶄新整齊的大棚成為田野新風景。去年4月以來,大象農業先后在古縣村、坑內村流轉土地2600多畝,建起大棚600畝,種植哈密瓜、葡萄、蠶豆、草莓、蔬菜、尖椒等作物。
村民告訴記者,就在兩年前,這里還處于半拋荒狀態。“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只有部分老人零星種些地瓜、蔬菜、水稻,月收入最多一兩千元,扣除人工成本,幾乎沒有效益。”
一個“農業工廠”的進駐,為古縣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走進大棚,記者看到,葡萄種在架子上,下面套種著草莓。今年,他們正在著手種植500畝適合釀造高端葡萄酒的品種,而通過套種可以讓效益成倍增長。“我們把企業的模式復制到這里,用工業化的理念來發展農業,單位面積產出是原來的10倍甚至更高。”
著眼于更立體的開發,大象農業有限公司正在著手利用大棚頂部的空間用于太陽能發電。他們通過引進博士后人才,購買高科技專利,正在實驗開發利用硅板等收集太陽能發電。理論上,每平方米大棚每天可發電0.8千瓦時。該項目計劃總投資近億元,3年內在設施大棚上建成15萬平方米光伏發電設施,設計年發電能力4000萬千瓦時。
這個基地的快速發展也讓工業反哺農業有了抓手。目前,每天都有200名村民在基地上班,其中當地老年剩余勞動力占很大比例,平均每個月可帶來56萬元的工資收入。“不僅有份地租,閑暇時還能在這里打些工,等于有兩份收入。”當地村民表示,在基地干活,一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而且工作也比以前自己耕種更輕松。
在省農業廳種植業管理處副處長翁定河看來,社會資本的涌入不只帶動了當地村民致富,更重要的是為農業注入了雄厚的資金實力、暢通的營銷渠道、現代化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他們往往還有能力涉足農產品加工、包裝、銷售和旅游觀光等下游產業鏈,為農業轉型升級帶來活力。
著力“三產融合”
看得準,行動快,在農業這一全新的領域,社會資本對下一步的發展路徑不斷明晰;延長產業鏈,加快“三產融合”,打造“第六產業”已經成為他們的共同選擇。
“現代農業投入大,見效慢,一旦資金斷裂就意味著破產。”張美玉算了一筆賬,每畝地除了4萬元的大棚一次性投入外,種子,肥料,人工等成本還要1萬多元,這意味著每年種植成本就要300萬元以上。
張美玉說:“農業不僅僅是耕種農作物,還要延長產業鏈,也要做好物流、經營、流通。”在加緊與超市對接、打造品牌的同時,她與三明的客商合作種植了20畝西瓜,她提供設施,客商負責技術和管理,產品屆時七三分成,進一步減小風險。
陳洪源告訴記者,福建道畋農業分三期完成。“生產高品質農產品只是第一步,目標是建好配套的基礎設施,逐步建成旅游采摘觀光體驗的綜合體。”
在泉港,李金龍在規模種植葡萄的同時,建冷庫和釀酒廠的計劃已經啟動。他說,農產品也是易碎品,萬一滯銷將是毀滅性的打擊,冷庫可以讓葡萄的銷售期延長到5個月,而釀酒廠則可以大大提高葡萄的附加值。據測算,葡萄的畝效益可從1.6萬元提高到6萬元左右。
對此,有專家表示,“三產融合”并非一蹴而就,鼓勵社會資本進入,不意味著政府部門可以當“甩手掌柜”,而是要發揮其職能,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土地流轉、農業投融資機制創新等難題,形成一個農業人才、技術、資金的良性循環。
社會資本在廣袤田野大有可為
吳毓健
泉州社會資本踴躍進軍設施農業,釋放出多重信號。
發展現代農業,空間巨大。近年來,關于農村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村農業,給企業家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從丁磊養豬,到劉強東種大米、馬云投資伊利牧場,互聯網巨頭們進軍農業,表明現代農業建設越來越成為社會資本青睞的領域。
機遇伴隨著挑戰。不同于傳統農業,現代農業需要集約經營,同時面臨投資回報期長、周期性波動大等諸多問題。因此政府對設施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和引導,不僅是補助建大棚,更要著眼著力于幫助解決土地流轉、農忙用工、投融資等難題,助其發展壯大。
資本具有逐利的特征,如何讓農民充分享受現代農業發展的福利十分關鍵。專家建議,首先,政府部門要規范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農業,防止農地的非糧化甚至非農化;其次,要引導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社會資本在獲取經濟效益的同時,保障流出土地的農戶的利益,實現資本獲利、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的三贏局面。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