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記者 楊秋香 通訊員 趙智聰 文/圖
提起刺繡,很多人腦海里會自然浮現出“蘇繡”“蜀繡”這樣的藝術精品。不過,閩南地區卻有著獨樹一幟的刺繡類別,它就是“金蒼繡”,其工藝可與這些名繡相媲美。
相傳,“金蒼繡”與唐時“蹙金繡”工藝相同,即用金絲盤結成花朵的紋式再固定到絲綢上面,多用于宗教用品或是戲服。由于繡線包金箔其狀如蔥,加上在泉州方言里,“蒼”與“蔥”同音,民間也稱其為“金蔥繡”,后則雅稱為“盤金繡”。
自古以來,金蒼繡繡品多用于宗教,主要有廟宇繡品、道場繡品和陣頭繡品,如佛服、繡佛、涼傘、幢幡、龍蟒桌裙、陣頭繡旗等,此外,高甲戲、歌仔戲等戲服、喜慶的繡幛等也有使用金蒼繡。宋元之際,泉州古城內便悄然出現了許多專售刺桐繡的繡鋪;明清時期,泉州地方戲曲日漸興盛,繡制戲服、道具需求量不斷增加,刺繡業也達到繁盛,尤其到了清末民初,泉州當地的繡鋪便已達數十家,其中,道光二十九年間開設在承天巷內的“得春堂”繡鋪更是名揚四方。泉州城內的刺繡工人一度達到數百人,產品銷往香港、臺灣、東南亞等地。
據南安梅山鎮的振興繡莊老板黃小明介紹,隨著社會的發展,耗時耗力的“金蒼繡” 一部分底花和簡單刺繡不得不改用電腦刺繡,剩下的再經手工刺繡,純手工的繡品便越來越少了。比如繡一條龍,改良后的浮雕是先用泡沫雕刻出龍的形狀,再粘上帶有鱗狀的金銀布。經過繡工們一針一線的縫制和修飾,原本只是初具模型的龍浮雕頃刻如一條神龍躍然錦上。傳統的金蒼繡浮雕和改良后的浮雕成品看著差不多,但耗時卻是改良后的好幾倍。
“用泡沫做成的浮雕繡也叫保麗龍3D繡,為了迎合市場對傳統工藝的需求,保麗龍3D繡保留了一部分的手工制作。”黃小明說。
在黃小明的帶領下,我們先來到了位于羅東的黃家老宅里,幾名繡工正在趕制一批半手工刺繡。偌大的繡框里鋪著機繡好底紋的綢緞,一旁的繡工端坐椅子上飛線走絲,一幅幅惟妙惟肖的作品就在她們手中誕生了。
隨后,黃小明帶我們來到了純手工刺繡的侯阿姨家中。剛從田間勞作回來的侯阿姨正拿起針線繡著一幅未完成的作品,而這便是正宗的純手工“金蒼繡”。
傳統的金蒼繡比起普通的刺繡要復雜許多。傳統的金蒼繡一般要經過描圖、固定、繞線、合成四大步驟。而且,傳統浮雕是用棉花填充的,在描好圖的綢緞上,用紗網將棉花固定后再繡出神龍、神獸等圖案。“浮雕要有立體感,塞的棉花一定要緊。”侯阿姨說,最為關鍵的就是在固定好的棉花上面繞上金線,不僅下針要準,而且還要夠力。“這些步驟看起來很簡單,但如果沒有一定的經驗和技巧,是很難做到的。”浮雕浮起度的大小也全憑繡工對于繡品形象的拿捏。為了讓龍神呈現出鱗狀感,繡金線前還要在棉花上纏繞一層較粗的呢絨線,才能繡出龍鱗的凹凸感。
“年紀大了眼睛看不清,加上還有其他事情要忙,繡的也就少了。”侯阿姨說,一件純手工刺繡服飾至少要花上一個月的時間。
但即便如此,在黃小明看來,純手工繡制的金蒼繡仍最能展現傳統技藝的精髓。隨著2010年底,金蒼繡技藝作為傳統技藝,納入泉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金蒼繡”的傳人們都希望,通過文化的宣傳推廣,能讓這門古老民間技藝走得更遠、更好。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