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洛陽橋的中亭中部,有一棵20多米高的粗壯古榕,雄踞在群碑之后,它盤根錯節,古拙虬曲,綠蔭繁茂,遮天蔽日,眾多銹褐色的垂掛氣根,不時隨風飄拂。在這棵古榕旁,有一塊泉州市園林管理局于2006年11月立的“古樹名木”石牌,標明其為一級保護古樹名木。
洛陽橋中亭的這棵古榕,在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曾被泉州府兵憲萬民英所筑的“洛橋新城”圍在城中。據明代泉州進士莊一俊《洛橋新城記》的石碑載:嘉靖三十九年初,兵憲萬民英,在洛陽萬安橋的小嶼中亭,筑洛橋新城(萬安寨)以抗倭。據后來(明代后期)的蔣德璟記述:“橋有嶼已奇,嶼有城更奇。但還有更奇者,新城之中有一榕(松)樹,枝葉扶蘇,青翠可愛,但其枝梢,循規蹈矩,從不伸出墻外,此亦景之大奇者也,是謂‘榕(松)不過墻’。”這一棵枝梢“不過墻”的榕樹,見過守城將士們抗擊倭寇的威武,為不影響將士們的視線,它“循規蹈矩”,沒有把枝梢伸出墻外。當年,這棵古榕就見證過明嘉靖三十八年的八月廿八那一天的抗倭衛鄉場面,在泉州東門外的琯頭至橋南一帶,英勇的十班鄉兵,一起聯手抗擊入侵的倭寇,并幾乎全殲來犯之敵。它還見證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軍侵犯廈門后,其戰船曾企圖經洛陽江口進攻泉州,英軍見沿江兩岸漫山遍野有十萬搖旗喊殺者,便被嚇破賊膽,連忙丟棄兩門鋼炮,輕裝逃遁(見泉州知府沈汝瀚書立的《重修萬安橋記》石碑)。據考證,泉腔閩南語就是唐、宋時期的官方語言,泉腔閩南語的“榕”與“松”、“情”同音。洛橋新城內的這棵古榕,有“情”至此,實為“異數”。
《晉江縣志》曾記載:蔡襄在“嘉祐間兩知泉州,威惠兼行,民畏而愛之。”在興建洛陽(萬安)橋的同時,他還倡導“種植榕(松)樹七百里,以庇道路。”這是最早見之史料的州官(太守)倡導“種植榕(松)樹”的記載。蔡襄在宋嘉祐年間兩知泉州太守時期,有整整兩年轉任福州太守。倡導“種植榕(松)樹七百里”,大約是福州到泉州(至泉、漳交界處)官道的距離,這也是蔡襄太守在官方的驛道之旁“種植榕(松)樹以庇道路”的又一政績。過了七八年后的1065年(宋英宗治平二年),張伯玉從紹興轉任福州太守,他到任時,福州正值夏天,酷熱難耐,病患者多。張伯玉了解到榕樹的特性后,就采用“編戶植榕”的辦法,提倡每戶植榕,并輔以獎懲措施。在他的大力推行下,一時福州植榕成風。張伯玉是繼承前任太守蔡襄的“種榕”避暑、進而推行“編戶植榕”的,促使福州成為“榕城”。由此可見,泉州和福州種植榕樹的歷史已近千年了。目前,在華大街道新鋪社區的村頭至七里庵(原七里亭)邊的古驛道旁,尚可見到四棵高大的古榕樹,這些古榕樹是否為當年蔡襄“遺物”尚待我們進一步考證。而洛陽橋中亭原“洛橋新城”中的這一棵見證抗擊敵寇的“洛橋古榕”,至今至少也有500多年的樹齡了。 □魏朝陽 文/圖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