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歲老師傅 手編惠女斗笠54年
核心提示 惠安女服飾聞名遐邇,橙黃頭笠是惠安女傳統服飾或者惠安女這個群體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惠安縣凈峰鎮,66歲的老人王漢坤,一輩子堅持用手編扎傳統的惠安女斗笠,成了遠近聞名的“斗笠師”。 □記者廖培煌 林勁峰 文/圖
布滿繭子雙手游走竹篾之間
在惠安縣凈峰鎮、小乍鎮一帶,說起王漢坤,沒幾個人認識。但說起制作斗笠的“斗笠師”,穿著傳統服飾的婦女們大都知道,找“斗笠師”做一頂“斗笠”,可是要預約的,交“斗笠”時間還不能確定。但即便這樣,找“斗笠師”制作斗笠的人員還是經常要排長隊。
近日,在凈峰鎮區十字路口附近一幢很不起眼的民宅二樓,記者見到了“斗笠師”王漢坤。剛聊沒幾句,便有幾位當地婦女上門托他制作斗笠。
在家里頂樓的制作工坊,王漢坤一邊編織斗笠,一邊與記者聊開。細長柔軟的竹篾、竹絲,在他布滿繭子的雙手間不時跳躍,很快,10多根竹篾編搭起斗笠的框架。
王漢坤今年66歲,惠安縣東橋鎮衍山人。12歲那年,王漢坤到村里一位做了一輩子斗笠的老師那里當學徒。既鋒利又柔軟的竹篾,在王漢坤的手中飛快地游走,師傅認準了這個小男孩也是一輩子“吃這碗飯的人”。果不其然,從那時起至今,王漢坤的生活中就沒有離開過斗笠。
用手可以撕出18層竹篾
20多年前,王漢坤來到凈峰鎮做斗笠。在他看來,一頂好的斗笠,就是一位惠安女給人第一眼印象的“精氣神”,必須體現惠安女的傳統與美麗。因此,他給斗笠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鳳美笠”。
惠安女斗笠由竹篾、紐扣等配飾和油漆等幾部分組成。王漢坤介紹,制作斗笠最難之處在于,既要漂亮,又要符合頭型、戴得舒適,所以制作斗笠的每一個程序都得精心。
他說,首先要挑選“節”少的竹子。早年,泉港出產的觀音竹是不錯的原料,后來那邊不再產竹子,他便轉向洛江等山區尋找節點比較少的長枝竹。竹子用刀破開成近1米的小段后,剩下的就用手撕竹篾,一截竹子的一面,王漢坤可以連撕18層,這期間,不會在節點斷掉,每一根竹篾長度、厚度都非常均勻,長七八十厘米,寬0.5厘米。這些扁絲狀的竹篾長度、厚寬都非常接近,如果不是現場觀看,記者很難相信這是出自雙手而非機械。
破開竹篾后,用夾棉刀將竹篾夾得更平滑和柔軟些。接下來,根據編花等需要編織斗笠外形,別上紐扣等配飾,最后上漆。制作一頂斗笠,不包括上漆后的晾曬,往往要花一天的時間。
斗笠制作技藝后繼有人
50多年來,王漢坤親手作的斗笠數以萬計,他家屋里的墻壁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惠女斗笠。
“這是崇武鎮、山霞鎮一帶的,這是凈峰鎮和小乍鎮一帶的斗笠,它們是有區別的。”王漢坤說,在外人看來,惠安女的服飾、佩戴都“差不多”,但事實上,還是有不小的差別,拿斗笠來說,崇武鎮的斗笠頂部是四方塔形,旁邊有四塊紅色,還別有4個綠色紐扣;凈峰鎮、小乍鎮一帶的斗笠尖頭,斗笠的圓周比較平;而東嶺鎮、東橋鎮一帶的斗笠,斗笠尖部四周則是四塊黑色。
隨著時代的進步,年輕的惠安女大多不再穿戴傳統的惠女服飾,更不用說戴斗笠了。為讓這種美麗的傳統延續下去,王漢坤也與時俱進,研究出了不少適合年輕人甚至是小女孩戴的斗笠。他把所有的斗笠進行編號,目前已有11種類型、款式。
現在,除了一些中老年婦女戴斗笠,每逢大型節日、村鎮惠女表演、學校舞臺表演等,仍舊需要大量的斗笠。但即便不是生活中要常戴的,王漢坤都堅持經他親手制作流通出去的斗笠,都要實打實地過硬,“我制作的‘鳳美笠’摔、捏、掐,甚至踩(不要踩笠頂的尖部),它都不會壞,用上二三十年沒問題。”也因此,王漢坤在民宅里做斗笠,從來不制作什么惹眼的廣告招牌吸引顧客。他的斗笠世界里,“酒香不怕巷子深”,除了本地一些團體,甚至于省外的游客乃至東南亞、日本的游客,也慕名前來找他買斗笠。
雖然5個孩子年少時都會制作斗笠,但制作斗笠的過程既枯燥又單調,且制作時,要彎腰在地面或者低矮的桌面上搭綴,久了就會腰酸背痛,孩子們長大了都從事其他行業,沒有繼承手藝,王漢坤稍有失落。但最近讓他頗感安慰的是,14歲的長孫告訴他:“爺爺,等我長大了,不學其他手藝,就跟你學做斗笠。”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