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吳達新,泉州籍當代藝術家。2008年,吳達新在紐約愛德華畫廊舉辦名為“貨幣肖像”的首個個人藝術展;2013年,“失度——吳達新個展”在北京當代唐人藝術中心舉行;同年,獲“AAC藝術中國——裝置多媒體”提名獎。
“飛天”彰顯 泉州文化底蘊
祥云繚繞、裙帶飄逸。2014年11月25日晚,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拉開序幕,備受矚目的五尊“飛天雅音”集體亮相泉州西街“大麥倉”,在數千觀眾的見證下進行亮燈啟動儀式,并在一片驚嘆聲中完成首秀。
這五尊“飛天雅音”出自泉州籍藝術家吳達新的巧手匠心,這是他全心為家鄉人民帶來的第一件大型藝術品。在此后一個月的時間里成為“大麥倉”最搶眼的藝術品,吸引了不計其數的市民走進“大麥倉”,零距離感受現代版“飛天”獨特的魅力。
“這不是一個藝術空間,任何形式的作品放入這個空間,有如再次開啟大腦的靈感?;蛟S藝術作品、音樂、你、我、他都是這個空間的一件藝術品,”吳達新說,這是一次跨界藝術合作。當代與傳統、視覺與聽覺融合為一體時,或許你在意的已不是藝術本身。
吳達新說,泉州是一個文化藝術之都,千百年來多元文化在這里交融,留下許多藝術珍品。東西塔、老君巖、洛陽橋等都是當代藝術創作取之不竭的素材。開元寺的“妙音鳥”給自己帶來最早的藝術熏陶,自己小時候最喜歡到開元寺凝望東西塔,看宋代雕塑。“宋代人想在人類身上加翅膀飛上天,追求的是一種自由浪漫的情懷。”在吳達新看來,“飛天”這一藝術形象不僅能彰顯泉州的文化底蘊,還體現了人類對藝術的自由追求。
新的沖擊促進當代藝術發展
“泉州需要新的沖擊,有沖擊才會產生新的東西,才能促進泉州當代藝術發展。”吳達新說,此次回泉希望用自己所有的力量做一個好作品,作為送給泉州的禮物。
“橫濱有橫濱三年展,光州有光州雙年展,都是影響廣泛的當代藝術展,和他們相比,同是東亞文化之都的泉州當代藝術交流和藝術作品創作還比較薄弱。”吳達新說,當代藝術是無國界的,泉州歷史上就是一座國際文化大都市,留下眾多具有國際符號的文化資源,要用更多的當代藝術交流和創作活動將其喚醒。
常年旅居海外的豐富生活體驗,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給吳達新帶來獨特的全球化視角,在他的作品里,既傳承了東方含蓄內斂的精神理念又能看到西方式創作的反叛和自省。讓他名揚海內外的是2013年在北京當代唐人藝術中心舉行的“失度——吳達新個展”。
“失度”個展是吳達新第一次用螺紋鋼創作,此次“飛天”的主體部分,他依然選擇使用螺紋鋼來制作,鋼的堅硬冰冷和“飛天”的飄逸靈動之間,也彰顯出了沖突美。
泉州文化需要更多發展動力
吳達新的創作歷程是以影像開始的,并逐漸向媒介的綜合以及概念的深度上拓展。
作為古城泉州走出去的藝術家,吳達新每次回泉州都會四處拜訪,看到了泉州的新變化,也品出了些不同。“在文化需求上的那種渴望,比以前有過之而無不及。現在,泉州有很多人都投入到文化產業中,做起文化來。”吳達新說,泉州人對文化的重視和需求由此可見一斑。
文化要想養活自己,就要有市場,但是市場需要培育,培育就意味著需要時間,需要前期的資金投入。文化究竟能否養活自己?對這個問題,吳達新有另一種看法:“我經常在大都會美術館里看到幼兒園的阿姨帶著五六歲的小孩在看展覽,聽他們對一個藝術品的評述。這在國內是看不到的。”吳達新指出,美學教育應該從基礎教育抓起,這是未來巨大的潛在市場,“沒有教育就沒有對藝術的認識和判斷能力,那么這個市場慢慢就沒有了”。
“泉州在宋代就可以建出東西塔那么偉大的建筑,拿東西塔和現在哪個建筑大師的作品比,一點都不遜色。”在吳達新看來,“東方第一大港”的昔日輝煌,應該是扎實穩健的基石,讓泉州當代文化可以站得更高。
“文化是需要往前推的,不能停留在以前的狀態。泉州過去的成就是給我們更大的文化底氣,而不是代替你現在的文化創作。”吳達新說,泉州歷史深厚,藏寶無數,需要有新的發展動力讓泉州文化有更多向前發展的可能性。
□本報記者陳智勇 文/圖
征集令
本欄目期待廣大市民參與,提供泉籍文化名人和我市各文化戰線上優秀代表訪談線索,同時也期待更多的文化領軍企業參與協辦,聯系方式:13599723966,小陳。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