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茶鄉各地瓜果飄香。無公害蔬菜、各類水果、苗木花卉、中草藥等種植業花開茶鄉大地,呈繁茂之勢。從曾經“一茶獨大”到如今“百花齊放”,近年來,安溪縣種植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轉型升級熱火朝天。
因地制宜 退茶還蔬
安溪縣素有內外安溪之說,“內安溪”海拔較高,適宜鐵觀音茶樹生長,“外安溪”海拔較低地區則不適宜。然而,在全國茶市如火如荼時,安溪縣茶農一度在山頭、坡耕地,甚至水田、菜地都改種上茶樹。
“唯茶是農”“一茶獨大”在鼓起茶鄉百姓“錢袋子”的同時,一些問題也接踵而至。近年來,隨著全國茶葉市場進入調整期,茶鄉民眾也逐漸領悟到:“要想讓土地‘生金產銀’最大化,必須尊重土地及植物的生長規律!”于是,在政府引導扶持下,一場調結構、謀轉型的“戰役”悄然打響。
安溪縣參內鄉千粒紅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素珠從當地村民手中流轉200畝田地,移除茶樹種上豆角、黃瓜、西紅柿等各類時令蔬菜,低產茶園化身洋烏內蔬菜基地。由于嚴格按照無公害蔬菜標準種植,基地生產的蔬菜日產日銷、供不應求。四季常熟套種的種植模式又大大提高土地效益。
“每畝大棚年純收入1.5萬元,比原本種茶好得多。”黃素珠說,“外安溪氣候、土壤原本就較不適宜種茶,將茶樹種植在田間更是違背土地及植物的生長屬性。”2009年,黃素珠成立專業合作社,注冊“千粒紅”商標,實施農產品商標戰略。“千粒紅”商標蔬菜以直營形式進社區、入商超,直達萬千百姓餐桌。
2012年3月,安溪縣虎邱鎮湖東村村民林建業用自家3畝茶園改種的秋葵進入采摘期。“林建業家的秋葵成熟了!每公斤賣到30元呢!”消息很快傳開,許多村民爭相前來學習取經。不出半年,湖東村就有近百戶村民種植這特色蔬菜,種植面積擴大到300畝。“只有因地制宜種植農作物,才能讓土地最大化‘生金’。”此后,湖頭、城廂、蓬萊、官橋等“外安溪”鄉鎮茶農紛紛將田園里的茶樹移除,還田地原貌,種上各類相宜農作物。
安溪縣委縣政府也在第一時間出臺各項扶持政策:對低產低效茶園改造成蔬菜等副食品基地,種植面積10畝以上的集中連片種植項目進行補助,補助標準為每畝2000元……至此,從“外安溪”開始,“退茶還蔬”模式在茶鄉大地拉開帷幕。
多元種植 喜結碩果
“種啥最賺錢,百姓就種啥!”安溪縣農茶局副局長陳永忠說,收益是農民主動調整種植結構的最樸實動力,“從同一片土地中獲得更高收益,農民的致富增收觀念也發生轉變。”各鄉鎮茶農紛紛改造自家低產低效茶園,退茶還耕熱火朝天。
在安溪縣感德鎮龍通村,村民們將100多畝低產茶園流轉給經濟能人許慶豐,并加入農豐食用菌合作社。去年10月,首批香菇采收,畝產達1.5萬斤,僅按鮮菇市場批發價計算,合作社就收入200多萬元,令每位社員喜笑顏開。
2014年,安溪縣西坪鎮留山村村民退改低產茶園,撒播良種花生,引來灌溉山泉……百畝花生喜獲豐收,畝增收7000元左右,首期百畝花生可增收70萬元;龍涓鄉培福村,該村黨支部書記楊慶土在自家7分地里退茶種起生姜,純收益達7萬多元……
“葡萄滿架豐收樂,果園濃妝待客來”。日前,安溪縣城廂鎮團結村、虎邱鎮玖玖天誠葡萄園相繼開園迎客,游客們乘興而去,滿載而歸,盡享采摘樂趣。“1.7萬斤葡萄,收入近20萬元。”團結水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劍鋒告訴記者,今后其他時令水果相繼采收,收入將越發可觀。而玖玖天誠葡萄園里,葡萄架下農夫集市上熱鬧非凡,茶葉、蜜茶、桂花茶、蜂蜜、茶油、面線等虎邱當地土特產琳瑯滿目,游客競相購買。
團結村葡萄園和玖玖天誠葡萄園之前都是低產茶園。在團結村因茶葉低產,近200畝的茶園被棄之不顧。李劍鋒說:“如今,通過土地流轉,引進蓮霧、芭樂、青棗等臺灣水果進行多元種植,土地效益大大提升。”而玖玖天誠則集采摘、美食、特產、鄉村旅游為一體,產業接二連三,讓農民們真正見識種植結構調整帶來的“地生金”。
在安溪縣龍涓鄉黎山村,日本櫻花、美國紅松等名貴花木隨處可見。近年來,隨著村民們紛紛退茶改種花卉、苗木,黎山村由以往的窮山溝變成今日的“綠色金庫”,黎山花卉走向各大城市,甚至漂洋過海。湖頭三安幸福小鎮,昔日茶園變身幸福花海,引進鮮切花種植,與原本每畝茶園產值2000元—3000元相比,鮮切花種植畝產最高5000元以上,若設施大棚種植,產值則可高達上萬元……
還有蓬萊鎮退茶種植中草藥、長坑鄉退茶種植淮山、魁斗鎮退茶種植玉米……放眼全縣,“還耕、還花、還藥”等多元退茶模式在茶鄉大地鋪開,一片片土地“生金產銀”。
結構調整 增效增收
“種植農業的布局必須遵循天時、地利、人和,必須尊重市場規律。種什么、種多少、賣給誰、怎么賣都應由市場來決定。”安溪縣農茶局局長蔡建明說,從曾經的“一茶獨大”到如今的“百花齊放”,安溪縣農業種植結構不斷調整,其背后動力是市場效益,是農業生產的自然規律,也是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現實路徑。
今年年初,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科學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合理安排農業產業發展優先序。事實上,早在幾年前,安溪縣就已提出“一葉四金四銀”的農業結構調整策略,助推農業產業多樣化發展。
多年來,安溪縣委縣政府一方面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扶持特色產業發展,為農民帶來“真金白銀”的實惠;另一方面則引導廣大茶農轉變“唯茶是農”的觀念,按照“宜茶則茶,不宜則退”的思路,辯證演繹“進”與“退”關系,巧念“致富經”。
日前,安溪縣再度下發《安溪縣2015年茶業基礎管理重點工作實施方案》,出臺農田退茶種植農作物獎勵措施,對農田退茶連片種植農作物進行獎勵。措施規定:以鄉鎮為單位,農田茶園退茶種植農作物每片連片5畝以上的每畝獎勵2000元(但不得與其他已補貼項目重復獎勵),獎勵對象為耕作者。
今年,安溪縣繼續實施退茶工程,扶持發展有機蔬菜基地350畝、水果基地700畝、中藥材基地290畝,新增淮山3000畝、油茶1000畝,建設21個現代農業、休閑農業及6個林下經濟項目;各鄉鎮紛紛以土地流轉為平臺,發展多元農業經濟,推出多種合作模式,嘗試多元經營,使土地增效、農民增收,多方共贏。(陳小娜)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