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飛手遭遇“炸雞”
這是一群骨灰級無人機發燒友,他們被稱為“飛手”。通過雙手操控,無人機在空中盤旋翱翔,將人們帶入夢幻的飛行世界……
那么,飛手究竟是一個什么群體?在操控無人機過程中,他們都有什么樣的經驗體會?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飛手”?
飛手 國際大賽捧杯
7月12日下午,泉州市區城東某空曠地帶。
“嗚嗚嗚——”
隨著螺旋槳飛快地轉動,“南強號”無人機沖出跑道,唰的一下騰空而起,在直徑數公里的空域往返翱翔。
“飛行高度80米、100米、120米……”廈門大學航空系的幾名師生守候在電腦前,實時監測該無人機運行軌跡。
郭曉斌則站在開闊地帶,手持遙控器,目視著無人機的飛行。
“這才叫真正的無人機。”郭曉斌說,這架小型固定翼無人機安裝有芯片,由電腦編程控制飛行。當然,郭曉斌也可以通過手持遙控器,隨時向無人機下達指令,操縱它的飛行軌跡。
郭曉斌是一名資深“飛手”。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上航模興趣班,他在這個領域探索20多年,可謂骨灰級無人機玩家。2013年,他被選為泉州市航模協會會長。廈門大學航空系還聘他為客座教授。
早在2011年,郭曉斌就和廈大航空系合作,他代表廈門大學隊,帶著無人機“南強號”,參加了首屆“中航工業杯-國際無人飛行器創新大獎賽”。這個大獎賽是國內無人飛行器盛會,也是面向國際、以無人飛行器為主題的大型綜合性航空科普活動,每屆都有上百支團隊數百人參賽,競爭激烈。在那次比賽中,郭曉斌與高手如云的無人機玩家,甚至來自軍工界的專業人士同臺競技,在他高超的操控技術下,“南強號”表現搶眼,成功奪得競技三等獎。
郭曉斌和廈大合作伙伴計劃,今年秋天繼續參加第三屆國際無人飛行器大獎賽。近段時間以來,他們對“南強號”進行測試飛行,經過大量的飛行訓練,目前,“南強號”降落跑道,與預設軌道偏差不過數厘米。
當然,飛行看上去很美,但也是一樁辛苦活。由于天天戶外飛行,郭曉斌和團隊成員個個被曬得黝黑,有時甚至被曬掉一層皮。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