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母親影響 對泉州文化有特殊感情
泉州的老厝邊一定不會忘記,夏夜里搖著大蒲扇,帶著兒孫趕赴“威遠樓之夏”戲劇盛宴的情景。17歲的小穎,便是這場景中的常客。從小在威遠樓旁長大,那里的戲臺和鏗鏗鏘鏘的鑼鼓聲,是小穎童年記憶中的動人畫面和回響。說到木偶劇和梨園戲的經典劇目,小穎開口就是一大串。上周末,領略完東海漁村獨特之美,她和媽媽還相約一起看了著名的梨園戲劇目《蘇秦》。
除了打小浸潤在泉州傳統文化氛圍中,小穎對泉州的摯愛還來自于母親鄭黎莉。小穎媽是土生土長的泉州人,小時候在父親的自行車后座上,走遍了泉州的大街小巷。小穎關于泉州的認識,很大一部分也來自媽媽。媽媽不僅從小帶她看傳統戲劇,講地道閩南話,還經常抽空帶她走街串巷。這個暑假,作為小穎的“專職攝影師”,媽媽鼓勵小穎走到室外,用腳步丈量泉州,用少女的目光游覽泉州,記錄泉州。
從事印刷行業的媽媽,對文字和油墨香氣有著特別的情感,“小穎看泉州”第一季結束后,她將把女兒此行所見、所看,集結成冊,印刷成本。“這消息剛出,就已經有朋友提前預訂了,還有懂設計的朋友自告奮勇擔綱封面設計呢!”小穎媽媽笑著說。
如果時間允許,將開啟下一季旅程
12天走訪下來,小穎的腳步,遍布海邊漁村、城中巷弄、廟宇高山。她說,這一趟,她和媽媽抱著深入了解、尋寶的心態,還真發現了不少以往忽略的細節。漫步涂門街一站,經過東觀西臺吳氏大宗祠時,小穎才知道,這個經常路過卻被她忽略的建筑,竟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而且是泉州狀元的宗祠。再仔細觀察,她發現那些雕花精美的窗戶,還巧妙地藏著“吳”字。
昨天是“小穎看泉州”行程的最后一天。小穎在泉州南少林寺師父的帶領下,來到洛江區河市鎮的“楊氏文化館”。看著館內的刀槍棍棒,小穎忍不住取下一把帶著紅纓的長矛,耍得有模有樣。這個穿著花衣裳的小姑娘,不僅是個“文藝少女”,還是個“女漢子”,太極拳和詠春拳,她都能練上幾段。而除了熱衷傳統文化外,唱歌、吉他演奏、乒乓球也是小穎的心頭好,在各種比賽中斬獲過不少好名次。今年學校的音樂社團換屆,她被選為社長。
結束了“小穎看泉州”第一季,小穎將專心投入到學習中去。在時間和學業允許的情況下,小穎和媽媽希望還可以開啟下一季,走到泉州各個縣(市、區),繼續用自己的方式,傳播泉州文化。
征集令
來,年輕人為世界講個泉州故事
這一次,90后的你,就是頭條的主角!
如果你從小生活在泉州,熱愛泉州,用腳步去丈量、用雙手去摸索、用雙眼去發現,那些屬于泉州的特色,美食、美景、文物、武術、陶瓷、茶葉……而且有自己的獨到體驗和發現,請告訴我們。
如果你的朋友或小孩,也對泉州的某個特色領域,有著強烈的興趣,并親身參與,堅持下來,有獨到的體驗和發現,請推薦給我們。
如果你認識個年輕人,對泉州的海絲文化感興趣,還能玩出水平、玩出風格,那也是我們要找的!
年輕的心,怎能甘于寂寞?快,拿起手機,關注海都報官方微信“海峽都市報大泉州”,報個名,講出你的泉州故事。只要你的故事夠精彩,上頭條的事情,就交給我們了!
當然,你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博“海峽都市報閩南版”,或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頭條都在等著你!讓全世界都知道你的泉州故事!(海都記者 劉淑清 徐錫思 黃謹 實習生 曾凱迪 文/圖)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