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何杰,1962年生于泉州,現任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主任、泉州高甲戲劇團團長、泉州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二級導演,執導劇目、小戲小品和大型晚會專場歌舞近百臺(部),其中《番客嬸》獲全國歌劇會演優秀劇目獎、表演獎;小品《公雞下蛋》獲得文化部群星獎銀獎;歌劇《素馨花》獲得第七屆文華新劇目獎;出品高甲小戲《送水飯》獲第五屆中國戲劇獎小戲小品獎優秀劇目獎。
高甲戲走出國門贏得滿堂彩
“優秀戲劇作品是無國界的,高甲戲《連升三級》走出國門贏得了世界觀眾的喝彩。”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主任何杰說,今年3月份,該中心應邀參加孟加拉國第二屆達卡國際戲劇節,高甲戲作為我國兩個項目之一參加此次戲劇節的展演,受到異國觀眾熱烈歡迎。此次演出是為了慶祝中國與孟加拉國建交40周年舉行的,不但促進了兩國戲劇界的文化交流,還展示了中國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何杰說,孟加拉國觀眾對戲劇的尊重遠超想象。
“走出去不僅可以弘揚泉州優秀戲劇文化,還可以吸收多元文化,滋養高甲戲。”2013年4月,何杰調任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主持工作,上任伊始抓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造精品劇目走出去。同年5月,高甲戲版《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成功在德國法蘭克福魯爾藝術節首演,這是泉州高甲戲首次赴歐洲演出。
兩年多來,泉州高甲戲頻頻亮相國際文化交流舞臺。“磨破嘴,跑斷腿”,何杰深切地感受到將地方劇目推向國際舞臺有不少難度,但真正優秀的戲劇作品是有市場的,這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今后將重點向東南亞國家和港澳臺地區推廣,下個月,高甲戲《媽祖》將作為國家藝術基金海外推廣項目赴馬來西亞交流。何杰認為,在推動戲劇“走出去”時加強與國內兄弟院團交流也十分重要。
加大校園傳承培養新戲迷
“泉州高甲戲作為福建省五大劇種之一,上個世紀曾創作出中國當代十大喜劇之一的《連升三級》等優秀作品,要相信這一劇種的影響力,樹立自己的自信和品牌。”何杰說。他此前在泉州歌舞劇院工作30年,創作以歌舞劇為主,轉到高甲戲領域是一次重大的角色轉換。他在深入梳理高甲戲后認為,泉州市高甲戲劇團在傳承與弘揚劇種中應起到示范作用。
2014年9月9日,泉州高甲戲進校園展演活動啟動儀式在泉州師范附小舉行。此后三個多月,泉州高甲戲保護傳承中心還走進泉州市實驗小學、泉州市第三實驗小學和泉州市刺桐幼兒園等數十所校園,為廣大師生獻演了70多場童話劇《漁夫與金魚的故事》,受到廣大少年兒童的喜愛。2015年秋季開學后,該劇還將再次走進校園展演。
“高雅藝術進行‘填鴨式’教育走不通,地方戲劇進校園首先要選對題材,要找到中小學生熟悉的題材,讓他們喜歡看,潛移默化接受藝術的熏陶,感受地方戲曲的魅力。”何杰說,高甲戲進校園展演活動的觀眾群體是小朋友,因此特別選了童話劇《漁夫和金魚的故事》。雖然該劇是根據普希金寫的童話故事改編的,但演出用的是高甲戲的音樂,表演形式也是高甲戲的,對白都是閩南語,是原汁原味的高甲戲。
何杰說,地方戲劇如果走進大學校園,可以進行講座式的展示交流。此前,該中心應浙江紹興文理學院邀請,與越劇同臺交流傳承時,就是通過示范表演和行當的介紹,讓兩個地方劇種進行“對話”,產生良好的效果。
打造精品做好惠民展演
何杰認為,泉州高甲戲傳承應該兩條腿走路,第一要務就是做好傳統高甲戲藝術的傳承工作,同時,高甲戲是包容性很強的劇種,可以吸收一切有益養分探索藝術創新,創作更多“接地氣”的高甲戲精品。例如高甲戲傳統經典小戲《管甫送》和《桃花搭渡》,都是在民間小調和歌舞基礎上提煉創作的。
2013年11月,第五屆中國戲劇獎小戲小品獎榜單出爐,由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選送的經典劇目《送水飯》全票奪魁。“評委專家們認為《送水飯》恢復到戲劇的本體,有劇種的特色,兩個演員一丑一旦,劇情也極為簡單,卻演得如此生動活潑。”何杰說。
《美女與野獸》是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今年重點打造的劇目,將在今年11月泉州舉行的亞洲藝術節上亮相。何杰說,《美女與野獸》今年4月份赴英國演出,受到歐洲觀眾的喜愛。此前,該戲大膽嘗試做了三個版本,現在正提取各個版本的優點,力爭打造成為一個精品與本土戲迷見面。
去年,中心啟動公益性演出,精心準備了一批精品與市民分享。何杰表示,今后還將打造更多“接地氣”的高甲戲精品進行公益性演出。明年,正值泉州高甲戲劇團建團65周年,將準備做一個展演周,精選建團以來創作的精品進行展演,與廣大戲迷分享藝術發展成果。 □本報記者 陳智勇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