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家陳文令將攜新作參加亞藝節——
《萬物之牛》映射現代都市記憶
人物名片
陳文令,1969年生于福建泉州,著名當代藝術家,現居北京。先后參加了一百五十多場國內外重要展覽,并多次獲獎。2015年獲澳大利亞政府授予的中澳藝術大使稱號,2012年獲得第七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雕塑家前三甲,2011年獲澳大利亞佩斯國際海岸雕塑展公共藝術大獎等,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韓國國立美術館、美國休斯敦美術館、丹麥國立美術館等重要美術館收藏。
核心 提示
700多年前被意大利人馬可·波羅稱為“光明之城”的泉州,在中世紀有著400多年的輝煌。“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行走在城市中間,古韻遺風依然會在不經意間多次閃現,既古樸清雅又精致婉約,既內斂深沉又舒展奔放。這座偏向于傳統的古城,卻“盛產”許多與國際接軌的當代藝術“大咖”:蔡國強、黃永砯、陳文令、吳達新等。 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開幕在即,許多泉州籍當代藝術家受邀參加亞藝節。他們將會給泉州帶來什么作品呢?近日,本報獨家連線當代藝術家陳文令,了解他與亞藝節的故事。 □記者許雅玲/文 陳文令/供圖
泉州元素為藝術創作帶來靈感
初次聯系陳文令時,他正在莫斯科出差。原本忙碌的他,一聽是家鄉媒體,便抽出時間接受了采訪。
20世紀80年代,陳文令畢業于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學習了四年國畫。中國式寫意山水的傳統手法似乎并不足以表達他的想法,便毅然改換跑道,從雕塑做起。他四處游學、訪師會友,后來上了中央美院,“算是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雕塑和裝置。”
2000年,陳文令帶著雕塑作品“小紅人”系列在北京四處碰壁,找不到展場,決定將展出放到廈門的海邊。在藍天碧海、黃沙草場、白云船塢之間,“小紅人”取得了意外的成功。從“小紅人”的一炮而紅,到后來備受關注的《幸福生活》,再到后來的《蛻變》、《懸案》、《異度風景》,陳文令通過作品把人性展現得淋漓盡致,有人稱為“后波普”藝術。
去年,在位于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泉州、西安、成都、洛陽四個中國城市聯合舉辦了一場“絲綢之路與創意城市”展覽。陳文令的雕塑作品《中國風景》參加了展覽,《中國風景》采用很有現代感的鏡面不銹鋼材質,加入泉州及中國文化元素,塑造一系列“人文山水”景觀雕塑,營造出一種與傳統靜態雕塑相悖的運動的時間錯覺,凸顯了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解構與重建,傳遞與融合。
“我的早期作品帶有明顯的個人印記及地域性特征在里頭,泉州的傳統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泉州元素、閩南文化孕育培養了我的成長,給我的藝術創作帶來很多啟發和靈感。”陳文令說,參加越來越多國際性展覽后,他體會到中國當代藝術最有利的一面就是擁有諸多充滿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互相浸染,使得藝術在獲取最大化的共享性、共通性和普適性時,可以保留自己的獨特性。
將攜作品《萬物之牛》參加亞藝節
據陳文令透露,此次來泉州參加亞藝節,他將帶來大型的不銹鋼雕塑作品——《萬物之牛》,“這是近年來創作的一件集傳統與當代諸多元素于一體的超現實意象雕塑作品。其中,有狀如屏風的山水、巖石,既有梅樹般的枝丫交錯,又有形同古玉佩的造型,糅合了蒸汽時代的工業管道,又通體信息時代的芯片電路蝕刻。”
這件作品融入了陳文令對于后工業時代都市記憶的思考。他說,這只巨型的耕牛仿佛隱喻了中國的城市以及城市生態中的人們在集體無意識中對于農耕文化的莫名的親切感,作品所具有的繁華、精致與金屬氣息,聚合著他們一個個的記憶碎片,從而充滿一種魔幻的氣息與幻想的氛圍。拋光的不銹鋼材質反射出周圍萬物的影像,使其具有充分的互動性,當觀眾置身于作品中的時候,得以形成自己內觀、自省的鏡像,空明的覺心,容納著萬物,內外之景交融、雜糅,從而具有壯闊幽深的宇宙意識。
對于本屆亞藝節在泉州舉辦,陳文令認為,泉州作為著名的僑鄉,因為更早地放眼世界,走出了一批批蜚聲國際的當代藝術家。這些泉州籍當代藝術家很好地利用泉州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卓有成效的當代藝術轉化創作,使得這些傳統文化在國際上以另一種面目呈現和展示。歷史上的泉州始終展示的是一種“我們走向世界和世界走向我們”的愿景,以“海上絲綢之路”連接世界,正是當前表達這種愿景的形態。
“亞藝節是向世界全面展示泉州文化形象的好機會,當代藝術作為一種國際主流的文化形式,應當且能為此作出更多貢獻。”陳文令說。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