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人物訪談»正文

陳克振:八旬僑眷的僑史人生

http://www.merchenaries.com【泉州經濟網】2015-10-29

 

82歲的陳克振經常使用電腦查閱資料

核心提示

他是一名僑眷,退休22年來,經他采寫并發表在海外及國內各級報刊、雜志上的華僑人物稿件達200多篇次;他編著了《安溪華僑志》和《安溪華僑華人風采錄》,收錄華僑華人200多人次;如今已經年屆82歲高齡的他,不僅是一名僑務工作者,更是茶鄉僑史的親歷者、見證者。他就是被稱為安溪僑史“活字典”的陳克振。 本報記者 吳志明 通訊員 陳小娜 文/圖

一生難解是僑緣

陳克振出生于1933年,父親是一名印尼歸僑,至今他的伯叔輩、姑姑及其后輩有200多人仍然生活在印尼、新加坡及菲律賓。身為僑眷的他更能體會華僑的思鄉之苦,“架起一座橋梁,讓彼此的溝通再無溝壑。”1958年,陳克振成為中國新聞社福建分社的一名記者,得以向在外的華僑華人傳遞僑鄉信息。

令人惋惜的是,3年后,由于中新社福建分社精簡機構,陳克振回到安溪。盡管如此,念想卻從未放棄。1981年,停刊20年的《安溪鄉訊》要復刊,邀請有僑鄉采寫經驗的他擔任編輯,身在虎邱公社工作的陳克振欣然應允。

1983年,獲悉縣委、縣政府禁止向華僑索錢要物的做法,得到時任省長胡平的肯定后,有著敏銳新聞嗅覺的陳克振便與縣委報道組黃昆玉、梁賢文合作,撰寫了《安溪堅決采取有效措施,嚴禁向華僑索錢要物》一文,報道一刊登,隨即引起強烈的反響。

身為僑務工作者的陳克振總是不失時機,以一個僑鄉翻天覆地變化親歷者的角色,熱情宣傳報道,及時傳遞各項僑務政策。

一諾傾情為僑親

1989年,隨著《致力架設友誼之橋——記新加坡商界名人唐裕》的面世,陳克振又開啟了嶄新的時代——撰寫華僑人物通訊。李尚大、李陸大、林梧桐、施金城等華僑華人都成為他筆下的主人公。

安溪籍華僑華人遍布世界各地,在主編《安溪華僑志》時,面對面一一采訪,幾乎是不可能的。幾番思量后,陳克振終于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向各地的安溪會館求助,他把自己所掌握到的資料進行整理,而后再用信函的方式讓各會館幫忙對相關內容進行核實。

身為僑眷,陳克振多次出國探親,不失時機地拜訪當地的華僑華人,搜集資料,描寫唐裕的多篇通訊便是得益于此。1993年陳克振退休了,他更是把辦公室“搬”回家,騎著自行車到處查閱搜集資料、整日伏案奮筆疾書,2003年,古稀之年的他為了適應工作的需要學起了電腦操作……

一部僑史“活字典”

改革開放以來,安溪籍華僑華人們紛紛回到家鄉,興學育才、修橋造路、賑災濟貧、造福桑梓,為家鄉的發展傾注心血,書寫了恢宏的茶鄉僑史篇章。“陳克振是這一切的見證者。”安溪縣臺辦副主任翁培煌說,各個時期的僑務政策、華僑捐資公益事業、僑鄉建設成就等,陳克振都了如指掌。

“他就是安溪僑史的一部‘活字典’。”說起陳克振,安溪縣僑聯副主席林麗艷不無欽佩,“與‘僑’有關的事情,找老陳了解準沒錯。”林麗艷介紹,崇德中學創辦者馬來西亞華僑官光厚的后裔,到縣僑辦想要了解官光厚創業、支持祖國革命和捐資辦學等情況,僑辦工作人員第一時間便想到了陳克振;捐資創辦案山學校的華僑劉梧桐的后裔,想要了解劉梧桐的事跡,在縣僑聯的幫助下,他們還是找到了陳克振……

來 源: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張金環

相關新聞

泉州經濟網建設聲明: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

另类国产ts人妖视频网站,狼人香蕉香蕉在线28,日本第一福利片在线观看中文,欧美在线视频一区
在线视频福利网站 | 亚洲理论片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欧美高清福利片 | 一级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 | 日本天堂免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