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晴天塵土飛揚,雨天遍地泥漿”,這是不少市民對馬路反復開挖的直觀感受。年前剛完成道路改造,年尾就因為開挖留下“疤痕”。近日,不少市民反映,中心市區多條道路屢次被開挖,給出行帶來不便。市民希望,相關部門在規劃建設上應考慮得全面一點、周到一點、超前一點,避免道路在短期內多次遭遇“開膛破肚”。連日來,記者進行了走訪。□泉州網-泉州晚報記者 張曉明 文/圖
現象 道路“很受傷” 這邊挖那邊補
日前,不少市民反映,豐澤街在施工,機動車道上被挖出一條溝,雖然用鐵板蓋上,但鐵板太薄太輕被撞飛,車輛經過磕磕碰碰。10月27日上午,記者看到,這是公安部門的一個電子警察安裝項目,豐澤街上已經破開一條溝,溝里臨時填了石子,車輛經過發出“哐哐”響聲。在豐澤街田安路口也有一條溝,不過已經被填上瀝青,猶如在馬路上開了條“拉鏈”。
記者走訪市區多條道路發現,幾乎每條馬路上都有被開挖過的痕跡,隨處可見馬路“拉鏈”。
尷尬 市政無執法權 制止效果有限
道路被反復開挖,在泉州已不是新鮮事。據市市政工程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其負責管養的市政道路,經常被反復開挖,多為違規開挖,主要集中在管線單位未經審批,擅自開挖路面。
2009年起,市市政工程管理處設置一個“賬本”,記錄一些主要違規開挖、反復開挖現象。目前違規開挖中,幾乎都是埋設檢查井或管道的。按照要求,對道路進行開挖,需到公用部門審批,但大部分開挖均沒經過審批,有的是個別單位或個人私自開挖路面,有的則是超出許可范圍。
對于這些違規行為,他們也很無奈。由于市市政工程管理處沒有執法權,只能在每次發現后前往制止,效果有限。對于違規行為,每次他們都會報給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由該局負責督促整改,并恢復路面。
分析 兩個“不同步” 造成馬路“拉鏈”
據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業內人士分析,之所以會出現馬路“拉鏈”的現象,源于兩個“不同步”,一是城市地下管線與道路建設不同步,二是各種管線敷設不同步。背后多重原因,從規劃角度看,管線規劃與道路建設規劃沒有統籌協調,缺乏城市地下管線綜合規劃;從管理角度看,地下管線基本上是由各管線建設單位自行建設,各自進行封閉式管理。因此造成各自為政、條塊分割、多頭敷設、多頭管理就不足為奇。
規定 開挖道路 須經批準
據了解,2013年9月,市政府對中心市區道路開挖施工做了進一步規范。市市政公用事業管理局下發了《關于加強中心市區城市道路開挖施工管理的通知》,進一步細化了道路開挖施工的詳細規定。
根據規定,在市區重點路段進行較大型占用、挖掘施工的,申請單位應提前5天將挖掘地點、范圍期限等內容在媒體上給予公布。現場應在顯眼位置設置告示牌,告示牌內容需包括工程名稱、實施批準部門、建設、施工、監理等單位,并具體到項目負責人、聯系電話、工程起止時間等。此外,施工應避開高峰期。對較長的路段宜分段挖掘,逐段修復。城市道路占用、挖掘,不得影響城市道路設施的結構安全、正常使用和檢測維修。施工時,保持周邊整潔。同時,主動接受市民監督。
馬路“拉鏈”當休矣
誠然,制造“拉鏈馬路”或因更換線路,或因更換管道,但如此頻繁地更換,不難看出市政建設部門對城市的總體規劃存在缺失,也折射出有關職能部門責任意識的缺位。試想,一條剛鋪完的道路,隔天就破路開挖,只因為要填埋管道線路,積少成多,這是多大的資源浪費,如果在規劃建設道路上考慮得全面一點、周到一點、超前一點,多想想未來,留有余地,新建道路隨后會被“開膛破肚”嗎?正由于規劃缺乏前瞻性,加之監管不到位,以致新建道路被“開膛破肚”成了家常便飯。
政協委員陳篤恒曾指出,抓好管理還不夠,執法部門一定要嚴懲,不能因都是政府部門而可以商量、可以講情面,必須嚴格執法,才能進一步督促這一問題。隨意給道路“開膛破肚”,影響著城市形象,相關部門應予高度重視。(曉明)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