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開園
市民樂享“海絲”穿越之旅
絲路綿長,風起帆張。作為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暨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的亮點之一,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于昨日正式開園。
揭開面紗后的公園,迎來了四方賓客,爭相體驗如夢如幻的“海絲”穿越之旅。
□本報記者 許雅玲 殷斯麒/文 陳起拓 戴涵琦/圖
“帆影”主雕火遍微信朋友圈
一入公園南門,映入眼簾的除了“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幾個蒼勁有力的石雕大字,還有不遠處立在水中央的“帆影”主雕。
“帆影”雕塑由中央美術學院設計,主體為鋼結構,造型由兩片帆組成,自底座向上高35米,最寬部分33米,位于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中心軸線上。與普通船帆不同,“帆影”的“帆葉”以凹凸的造型,營造出實體造型和“虛空間”的結合,粼粼波光倒映之下,恍如水波,如夢如幻。
“帆影”寓意“海絲夢”,展開“蔚藍的夢想”。雕塑用現代的手法,用實體材料做出虛幻影子的造型,以詮釋人類對海洋的夢想。當廣場上的水霧四起,遠處的“帆影”若隱若現,如夢似幻。
開園之前,“帆影”的大名已經不脛而走,許多市民早早慕名而來,先睹為快。“整座雕塑坐落在水中央,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仿佛一艘船從夢境中駛來,充滿了意境,讓人想像無限。”市民王鴻源先生在參觀之后如此評價。
短短幾日,“帆影”的航拍圖、細節圖在朋友圈里刷屏,或是襯著藍天白云,或是伴著彩霞落日,在不同的天空背景下,“帆影”呈現出不同的美。這里更成了不少攝影愛好者創作的新地標,在一大批專業攝影家的鏡頭里,“帆影”的藝術氣息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這座充滿了文化味道和藝術氣息的公園,將成為泉州的文化新坐標,我為家鄉擁有這座世界級‘海絲’主題藝術公園感到驕傲和自豪。”泉州老干局職工李銘淵說道。
“力的共生”創造力 引市民共鳴
昨天上午,市民林先生特地驅車帶著家人從安溪來到公園參觀、拍照。林先生說,父親平常最關注的就是泉州的文化活動,父親通過報紙上的亞藝節預告報道,對各種活動如數家珍、充滿期待。得知公園昨天要正式開園,父親一早就提議家人一起去看看。
在“力的共生”展區內,一頭銀色的大牛與藤編的鱷魚相向陳列,意指兩力共生發展。這兩件作品——《萬物之牛》和《巨鱷》,既展示了泉州作為“海絲”起點城市的包容性格,也表達了亞洲各國共生共榮的美好愿望。
《萬物之牛》是當代藝術家陳文令的作品。這頭由不銹鋼制作的巨牛身上加入了現代工業元素,在原始農耕“工具”牛的身上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陳文令解釋道:反差才有矛盾,矛盾才有精彩。《巨鱷》是當代藝術家吳達新的作品,21米長的巨大鱷魚,用柔韌的藤條、竹篾與堅硬的鋼鐵腳架,通過古老的東方手藝編織而成。鱷魚的腹部設有一個暗門,觀者可以由暗門走進鱷魚的體內與作品進行互動。
“‘力的共生’雕塑確實很震撼!”林先生表示,家人對公園的創造力和想像力稱贊不已,“海絲藝術公園為我們家庭出游又添了一個文化休閑好去處!”
水鏡冷霧廣場成兒童樂園
在一片用大理石鋪設的寬闊廣場上,中間凹陷處有一片淺淺的水體,這就是位于公園南側主入口處的水鏡冷霧廣場。
當水波平靜時,那一洼淺水猶如一面明鏡,藍天白云、紅花綠樹,以及遠處的“帆影”主雕倒映其中,繪就一幅色彩明麗的風景畫。當淺水漸漸消退,一只只鑲嵌在地面的噴霧頭,噴射出水霧,如夢似幻,仿佛令人重返宋元時期泉州港海外貿易的非凡場景。你盡可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暢想當年勝景。
據介紹,整個廣場面積有2000多平方米,配置水霧噴頭1658只。除廣場的水霧系統外,四周正在布置的綠化景觀也別出心裁。四周的條形座凳花壇內種植鳳凰木,為游人提供遮陰休憩的綠色空間。今后每年六七月,進入鳳凰木花期,一抹抹紅色將成為廣場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這里也是小朋友們的樂園。小朋友們三五成群地在廣場里穿梭,嬉戲玩鬧,銀鈴般的笑聲在廣場里回蕩。這里更是取景“帆影”的絕佳地點,當水霧升騰,遠處的“帆影”若隱若現、仿若仙境。
“以后節假日有了帶娃游玩的好去處,這里有很多有意思的風景,也有咱厝獨具特色的藝術品,孩子在游玩的同時也能接受藝術的熏陶。”一位4歲女孩的媽媽吳女士表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是泉州一張閃亮的名片,這座以藝術為載體體現海絲文化的公園,正是讓下一代年輕的泉州人銘記這份驕傲的最好教材。
“海絲情懷”畫展為“紅房子”增人氣
一座醒目的刺桐紅建筑,被形象地稱為“紅房子”。它是傳統的,獨特的“泉州紅”和“出磚入石”的傳統泉州元素融入其中,整座建筑深深烙著泉州印跡。它也是現代的,以現代建筑的線條和材質,以及充滿當代氣息的表達方式,呈現經典。“紅房子”的外在造型從泉州傳統大厝建筑優雅平緩的屋頂曲線蛻變而來,表現山形和水形,體現泉州的山海文化。
“紅房子”的屋頂是透明的,光影交錯,輕柔地灑在紅色的地面上,給人以幽靜、恬淡的感覺。由樓梯而下,步行而出,庭院的地面已經用整齊的紅色瓦片鋪好,紅瓦片自然地嵌成海浪小漩渦,與舊石材巧妙組織,鋪設成一張海島圖畫,呼應海上絲綢之路,凸顯泉州的海洋文化以及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歷史地位。
設計師王欣團隊提出了“以古為新”的理念,對傳統意向與建筑材料賦予詩意的構造與現代的意義,并結合文化引領城市的理念,探索出泉州建筑與園林相結合的建筑新范式。
在這座具有文化韻味的“紅房子”里,一場藝術的盛宴拉開帷幕。“海絲情懷——名家畫泉州 泉州名家畫”美術作品展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此次畫展匯集了國內部分著名畫家和泉籍美術名家的143幅精品力作,涵蓋了國畫、油畫、版畫、水彩、漆畫以及當代藝術。其中,“名家畫泉州”作品有55幅,“泉州名家畫”有88幅。這些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們,通過不同的繪畫方式和視角,運用畫筆描繪了泉州及閩南地區秀美的自然景色、深厚的人文風情。
參觀畫展的惠安女李麗英告訴記者,展覽中許多飽含泉州元素的作品令她印象深刻,而其中不少名畫家所創作的惠女主題畫作,更讓她收獲了滿滿的感動。在現場,記者看到了不少家庭攜老帶幼前來觀看,出現了不同年齡段市民的身影,“希望以后能多多舉辦這類高水平的藝術展,讓我們老百姓也能提高藝術的欣賞水平。”市民李女士說道。
被“藝術”吸引 騎行來公園看群雕
11月7日下午4點,市民邱小姐與朋友騎行從豐澤區泉秀街與坪山路交界處出發,一路向東,來到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進入公園,一大片水域映入眼簾,邱小姐和朋友從“綠房子”穿過,來到了一排栩栩如生的雕塑前。這幅作品采用中國傳統的史詩長卷式的敘事方式,分三個篇章逐一展現人類對海洋的向往、昔日泉州海絲繁盛的景象以及宋元時期泉州作為東方第一大港的輝煌;內容選取典型的海絲元素和泉州符號,以情系蔚藍、海絲繁盛、揚帆逐夢作為故事講述和情感傳達的核心;使節來訪、貨品裝卸,港口貿易、揚帆遠航,共同組成了一幅“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畫面。作品既強調雕塑本身的敘事性和感染力,又兼顧當代公共藝術的參與性,同時達到內容與形式、傳統與當代的統一。
跟記者聊起這趟騎行經歷,邱小姐回味無窮:“我覺得,這條騎行線路未來肯定備受騎行愛好者歡迎!既能鍛煉身體,又能感受‘海絲’魅力,還可以欣賞到這么多藝術作品。非常棒!”
登上“綠房子”觀景臺一覽全園
在“帆影”主雕右前方,是一座造型十分特殊的“綠房子”。這座“綠房子”由當代著名建筑師朱锫設計,取名為“山園”。該建筑穿著一件縫滿了“口袋”的“軍大衣”,這些“口袋”里種滿了綠色植物。進入內部,就像走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空間,空氣中帶著植物的清新。整座建筑似山非山、似石非石,似山似林、似景似物,恰恰凸顯了中國傳統園林的核心概念。
在“綠房子”一樓,擺放著公園模型。市民陳一琦告訴記者,前天跟朋友第一次來公園玩,先走進“綠房子”,通過這個公園模型,對公園全貌有了基本了解。隨后,她和朋友登上觀景臺,一覽公園,選定了下一站。“‘綠房子’既提供陰涼的休息場所,還可以為市民一覽全園提供觀景臺。建議第一次來公園的市民可以先來‘綠房子’里看看。”陳一琦說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