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品味鯉城古街后表示——
“像是聽到了歷史的回響”
鯉城區作為泉州的“老城區”,在53.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布著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散發著無窮的魅力。昨日,剛參加完在泉州舉辦的第三屆亞洲文化論壇的著名文化學者、散文家余秋雨先生,也被吸引到這里,饒有興致地當了一回“古城觀光客”,品味起鯉城的甜蜜“老時光”。
余秋雨首先參觀了天后宮、德濟門遺址和李贄故居。這三處文物古跡相距不過數十米,泉州天后宮素來被認為是海內外建筑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這里香火繚繞,終年不斷;德濟門遺址是泉州古城南門遺址,曾是古代舶來貨和外銷產品出入泉州城的要道,是古代泉州繁榮的象征物之一;李贄故居則是明代杰出思想家李贄青少年時代居住過的地方,人文價值不言而喻。余秋雨對這三處文物古跡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而且還是“老鄰居”,表示驚訝和贊嘆。他稱,鯉城一定好好保護好這些重要的文物古跡,留住老城的根,并將他們的文化底蘊完美呈現給世人。
沿著老街巷行走,余秋雨又接連參觀了李妙森故居、車橋頭、明來遠驛遺址、林廉平海蠣殼厝、蘇家花園,以及正在建造中的非遺展示中心館——“海員俱樂部”等地。李妙森故居位于青龍巷“龍頭”地段,精致的紅色外墻磚雕和天花板倒蓮花雕飾,獨特的西式窗欞,使得這座建筑別具特色。余秋雨微笑著表示,這里印著印度教色彩“象頭人身”圖案的瓷磚獨具一格,很有“海絲”味,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泉州古代繁榮的遠洋貿易。林廉平海蠣殼厝最吸引眼球的,莫過于兩堵蚵殼墻。余秋雨認為這里同樣蘊含著海洋文化的元素,十分寶貴,他還表示曾在葡萄牙見過類似的蚵殼建筑。走過狹窄的道才巷,如過“一線天”;進入蘇家花園,像到了異域“吳哥窟”,一門一移景的路程,讓余秋雨連嘆“開眼界了”!他還表示,車橋頭、明來遠驛遺址等都是海絲文化的重要坐標,訴說著泉州古城的歷史記憶,擁有保護價值。
鯉城正著力打造“聚寶城南·泉州閩南文化生態園”,在古城文化復興的篇章中,城南或將再度成為泉州的文化地標。余秋雨對此表示贊賞,他認為城南復興首先要保護好現有的古物,“能舊不能破,要修舊如舊”,在片區整治過程中也要顧及老居民的生活,合理開發利用好轄區內的資源。在游走城南街區后,余秋雨表示這段“旅程”雖短,但是回味綿長,“走在鯉城的古巷中,像是聽到了歷史的回響,余韻裊裊,心曠神怡”。
□本報記者 吳拏云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