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泉州是一座很有歷史文化積淀的名城,是有著上千年海外交通史的開放港口城市。這里有唐宋韻味,有前朝舊影,有“海上絲綢之路”的遺存,有閩南獨特的風格風韻。漫步其間,走向歷史,走向民間,道法自然,返璞歸真。□本報記者 王金植/文 市旅游局/供圖
大街小巷里 夢回唐宋
市旅游局推薦,來泉州古城游玩,一定要逛逛泉州的大街小巷。在這座從商風氣濃厚的城市里,市中心依然保存著完整的人文脈絡,千年不變。無處不在的歷史遺跡,沉淀在大街小巷的角角落落里,隨便走走,慢慢品味,都能引發遠古的思緒。一條小街,看似其貌不揚,聽似默默無聞,但每一幢紅磚古厝背后都藏著故事,都品得出流淌千年的歷史馨香,置身其中,仿佛夢回唐宋。
西街位于泉州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它的北側,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泉州古城的地標——東西塔;南側,三朝巷、古榕巷、井亭巷、舊館驛巷等保持歷史原貌的古巷縱橫交錯;東端,連著泉州現代地標——鐘樓;西側,越過新華路,串起新中國成立后泉州的工業發祥地——一片歷經滄桑、閩南風骨猶存的老廠房。走在西街上,你一不小心就會與泉州的歷史文化撞個滿懷。
南北一條街的中山路,形成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騎樓濃縮了南洋式建筑精華,正所謂“南國多雨天,騎樓可避風”,是我國僅有、保存最完整的連排式騎樓建筑商業街。中山路上,羅馬式鐘樓、大上海理發店、原為施瑯后花園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橋慈濟宮、秀才讀書的泮宮,同樣散發著古城特有的魅力。
一峰書、六井孔、連理巷、棋盤園、花園頭……這些或存留或湮滅的老地名背后都有著美好的傳說,都留存著最久遠的城市記憶,凝結著最草根的民間智慧。帽巷、箭刀巷、涂厝巷、驛內巷、縣后街、彩筆巷、新厝巷……這一個個串聯起的老地名,儼然就是一幅泉州的風情長卷,任歷史風雷涌動,任世事滄桑變遷。即便實景已然沉入浩渺的歷史煙波,地名中依然封存著城市最原汁原味的市井氣息,表達著最真實的人情冷暖、道德取向以及千百年泉州人對幸福、美好、安寧的追求。
博物館里 追味泉州往事
泉州市區有許多博物館,如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等等。眾多的歷史文物向人們述說著泉州燦爛輝煌的往事,帶游客細細領略泉州的歷史淵源、博大胸懷和閩南建筑的精妙絕倫。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位于泉州市區西湖公園北側,采用了“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運用了閩臺兩地傳統建筑“出磚入石”的特色工藝,建筑紅白相間,渾然天成,充分體現海峽兩岸的人文精神與地域特色。主題館設有遠古家園、血脈相親、隸屬與共、開發同工、文脈相承、諸神同祀、風俗相通七個部分。游走其中,猶如置身于悠遠的歲月、行走于歷史深處,深刻感悟到閩臺獨特的情緣。
泉州博物館是一座具有閩南建筑風格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所在地,是泉州古港文明及“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再現。該館占地面積80余畝,建筑面積16000多平方米,設有“泉州歷史文化”、“泉州南音,戲曲藝術”等基本陳列及“泉州古代書法”、“泉州民間收藏”等展覽。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是以反映古代海外交通、“海上絲綢之路”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經濟、文化交流為主題的博物館。目前,辟有“泉州灣古船陳列館”、“泉州與古代海外交通史陳列館”、“泉州宗教石刻館”、“中國舟船世界”、“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陳列館”等固定陳列。
文創園里 感受創意魅力
泉州市區有多個文化產業園,是來泉游客特別是年輕人不可錯過的泉州創意生活地標,擁有人文咖啡館、個性主題酒吧、多國料理、創意精品坊、創展中心、藝術畫廊、文化廣場等,為游客創造現代生活的奇享體驗。游客在聽音樂、喝咖啡、賞畫作、嘗美食、辦沙龍等的同時,感受泉州古城的魅力。
近日,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暨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在泉州舉行,源和1916文化產業園有多項活動,游客來這里除了感受創意的無限魅力外,還可以感受到濃濃的藝術氣息。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