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日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授予泉港“中國水密隔艙福船文化之鄉”和“中國海鹽文化之鄉”榮譽稱號。截至目前,泉港共榮獲“中國海港文化之鄉”、“中國北管音樂文化之鄉”、中國民間文藝(閩南戲劇)之鄉等五個“國字號”文化品牌。
據悉,泉港區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歷史悠久,起源于唐朝,綿延于宋元,尤以峰尾黃氏造船世家為代表。明洪武年間,泉港峰尾造船事業達到鼎盛,且代代相傳。隨著造船業務的對外開展,不僅在泉港區峰尾、肖厝、沙格等地廣泛傳承,而且還流傳到福州、廈門、莆田和惠安輞川、凈峰、崇武以及浙江溫州等沿海地區。
近年來,泉港福船制造技藝采取活態傳承和生產性保護等措施,使其煥發新的活力與生機。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2014年入選國家級非遺擴展名錄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遺名錄。該項目的保護對中國四大船型鳥船(北方船)、沙船(江浙船)、廣船(廣東船)、福船(福建船)的比較研究和“南海一號”探秘具有重要價值,對于加強對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和中國造船史以及海上交通史的研究,推動海峽兩岸、國際漁航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泉港區鹽業資源豐富,海鹽傳統曬制歷史悠久。泉港的煎鹽法自北宋太平國六年(公元981年)開始,工序為先淋鹵,然后煎鹽。明代中期,海鹽制作由火煎改為日曬。2013年,泉港海鹽傳統曬制技藝入選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莊國輝 陳小平)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