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22日電(上官云) 今天是傳統的冬至節氣,與其他節氣不同的是,舊時,冬至在很大程度上也被當做一個節日,尤其會受到官方的重視。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介紹,由于歷法原因,人們最初過冬至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到來,“周代就有了祭祀活動。古代皇帝還會在這天舉行祭天典禮。官府則會舉行‘賀冬’儀式”。
溯源:冬至到來意味陽氣漸長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顧名思義,“冬至”即意味著冬天真正來臨。“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冬至進九”,這句民諺形象的說明了冬至以后,天氣的變化情況。中國古人則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冬至是先民在觀察天時方面最早的一個發現。”高巍介紹,由于冬至白晝達到極短值、晝夜溫差大,人們以此為依據確定了二十四節氣的縱軸,進而確立春分秋分。并產生了很多與農事活動有關的諺語、詩詞。
同時,高巍介紹,人們還把對天象、節氣的認識上升到哲學層面,“古人認為,在冬至這天,陽氣開始上升,陰陽關系的反應很突出,因此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如高巍所說,古代,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所以那時‘拜歲’和‘賀冬’沒有太大區別”。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高巍表示。
儀式:周代已有祭祀活動 皇帝舉行祭天典禮
或許正是因為冬至的重要性,古人將其視為一個特別重要的節氣。高巍介紹,過去尤其在宮廷之中,對冬至比較重視,從周代起即有祭祀活動。
最初,人們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稘h書》中即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的記載。高巍介紹,漢代稱冬至為冬節,在這一天要舉行皇帝祭天的盛大典禮。
“當時,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高巍介紹道,放假也是為了便于準備祭天,“比如皇帝,在頭天晚上還必須沐浴更衣,以示鄭重”。
到了魏晉六朝,冬至愈加受到重視;宋朝以后,冬至則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至于明清,皇帝仍然會舉行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民間也有應時應景的活動。
“當然,過去是農耕社會,對天時十分重視。冬至的種種習俗,都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衣食充足。”高巍笑稱。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