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31日訊 小時候,每當月明星稀萬籟無聲之時,孩兒們總是聚集在前院廳前,桂花樹下,聆聽祖父敘述著花巷古遠的故事:花巷有七埕,五代時期的留府埕,明初的太仆埕,明末清初的黃門庭、關刀埕,清代的丁厝埕和我家所在的許厝埕,通往新華路的新路埕……
花巷老厝屋檐上,三角梅的花枝探出了頭
話說許厝埕,東起井亭巷口,西至天主教堂邊的許樹下(路名),與新路埕相鄰。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我孩童時期,記得這里有堵高墻。也就是說,花巷往許厝埕尾便沒有出路,正是俗語說的無尾路(北方人說的死胡同)。大致到了上世紀60年代,貫穿泉州南北的新華路建成了,于是許厝埕尾的高墻被拆除了,并拓展至新華路,成了現在的新路埕。
想當年,門庭內芬芳的桂花樹、裊娜的石榴花、挺拔的黑桑葚、碩大的金魚缸(實為祖上釀酒的大酒缸),還有那后花園的龍眼、香蕉、枇杷、蜜桃,綠樹成陰,鳥語花香。孩兒時最感興趣的還是那圍墻頭漫無邊際瘋長的常青藤——薜荔藤。盛夏之際,采摘幾個平頂的薜荔果,將果實先在陶瓷罐底研磨,果汁慢慢會形成黏性極強的生膠。將其粘在竹竿尖上,然后接近樹杈上狂叫的知了,一戳即著,一個中午便能抓到三五只。隨后將它們裝入備好的瓦罐,數只齊鳴,好不熱鬧,很是刺激!更可喜的是,薜荔果還可以做成一種清涼可口的食物:扒開果皮,將果仁放入網袋,在裝滿冷開水的盆中反復擠捏,擠出果汁后加入白糖或蜂蜜,放置陰涼處片刻,凝固后晶瑩透碧,清涼可口的天然果凍便唾口可得了!作為物質生活貧乏年代的孩童們,這可謂極品啊!
到了上世紀50年代末,隨著專署(晉江專區首府)宿舍的擴建,后園被征用,前庭被拆遷建房,孩伴們的玩場轉往對面的大菜園。要說菜園有多大,只要數數那十幾口澆菜用的水井便知曉了!在那兒上樹、抓鳥、掏鳥蛋、打陣地仗……不亦樂乎!再后來工藝美術廠拔地而建,偌大的菜園消失。
董必武在泉曾留下佳句:“清泉隨地涌,曲巷有花齋。”這里的花齋便遙指工藝美術廠。當時廠內工藝品繁多,有竹編、剪紙、樹雕……可謂琳瑯滿目、栩栩如生!每當下班前,清理車間的師傅們將廢品清理出來,周邊焦急等待的孩童們便蜂擁而至,爭先恐后地搶拾自己欣賞的工藝廢品。(陳濤)
注:晉江專區,又稱第五專區,我省已撤銷的行政區,1949年置。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