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起源于泉州,主要指閩南人共同創造并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個支系,其分布范圍為現轄的泉州市、廈門市、漳州市各區、市、縣、臺灣、新加坡等地。
孝者,從爻從子,本意是上一代與下一代融為一體。《說文解字》解釋篆體孝字云:“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其實寫的就是老人與子女的關系。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深刻的反映出了孝之重。
百善孝為先,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孝道極為重視,閩南人也不例外。在閩南文化中,孝文化一直作為最重要的一部分來傳承。
在閩南人的古厝里,隨處可見傳承孝道文化的橫匾,可見閩南人對傳宗接代是極為重視的,敬祖尊宗時刻提醒著樸實的閩南人勿忘祖,不叛宗,在祖上傳承下來的文化中不斷的進取創新。
這是閩南古厝中最普遍的擺設,顯現出了閩南中的宗教文化。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東方第一大港”,海外交通和對外貿易曾經盛極一時,多元文化在泉州大地上交融匯合,形成了獨特的宗教信仰文化。
閩南人除信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為主外,最富有特色的是民間除信仰中華民族古代共同信奉的諸神(如土地公等)外,還信奉實有其人被尊為神靈的保生大帝(吳夲)、媽祖(林默)、廣澤尊王(俗稱“圣王公”,原名郭忠福)、惠澤尊王、清水祖師(陳普足)、開漳圣王(陳元光)。
媽祖廟
媽祖是流傳于中國沿海地區的漢族民間信仰。媽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興于明、盛于清、繁榮于近現代,媽祖文化體現了漢族海洋文化的一種特質。
漢族民間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這就是“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真實寫照。而影響所及,媽祖由航海關系而演變為“海神”、“護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漢族民間信仰崇拜神之一。
在閩南地區,對媽祖的崇拜度極高,對媽祖文化的認同也促進了閩臺更好的進行合作!
惠安影雕
惠安影雕被譽為“中華一絕”,是惠安石雕中最為出色的雕刻形式。該藝術形式用粗細不同的各種微型鋼釬在1.5公分厚、磨得锃亮的青石板上,精心雕琢出各種題材的藝術作品。
惠安影雕的雕刻內容多種多樣,在當代得到不斷發展和創新。雕刻手法大致有純手工影雕、手工(電動結合手工)影雕、激光影雕、噴砂影雕等。
影雕是以早年的“針黑白”工藝為基礎發展創新的一種新工藝。在僅1.5公分厚、磨得锃亮的青石板上,用粗細不同的各種微型鋼釬,靠著鉛點的大小、深淺、粗細、疏密和虛實的有機結合,精心雕琢,相應成像。它不僅能充分的表現出原作的真實意境,而且能通過石雕獨特的藝術風格,使祖國的名山大川、英雄人物,乃至世界各國的珍聞異事,盡現在這小小的青石畫面上。
影雕的主要作品有山水風景、飛禽走獸、花卉蟲魚、古今人物四大類。閩南人喜歡喜喜慶慶的過日子,所以影雕一般都是一些寓意美好的景或物。比如:牡丹花、喜鵲、竹或者一些寓意益壽延年的松樹、白鶴等等。
閩南花轎
花轎,也叫喜轎,是傳統中式婚禮上使用的特殊轎子。一般裝飾華麗,以紅色來顯示喜慶吉利,因此俗稱大紅花轎。
把轎子運用到娶親上,最早見于宋代,后來才漸漸成為民俗。那時,待嫁的女方在家里打扮停當,凌晨,男方就會派來迎親的鮮艷的大花轎,這叫“趕時辰”。據說當天如有幾家同時娶親,誰趕的時間早,將來誰就會幸福美滿。這一習俗,在現在的閩南地區還十分流行。
花轎上的雕刻多是“八仙過海”、“麒麟送子”、“和合二仙”、“金龍彩鳳”、“喜上眉梢”等喜慶吉祥的題材。花轎的制作工藝非常復雜,采用了浮雕、透雕、貼金、涂銀、朱漆等裝飾手法,精美華麗,猶如一座黃金造就的佛龕。
閩南地區古民居門神畫,源于遠古時代,發展于漢唐,為古民居建筑固定的大型裝飾門畫,其手法刻繪結合,永久固定,帶有濃郁的原生性,是門神崇拜傳統向世俗年畫過渡表現的活化石。
看到這萌萌的門神,是不是心都化了呢?在閩南地區,這種Q版門神畫隨處可見。
閩南文化博大精深,再多的訴說也只能是其冰山一角。作為一個閩南人,每日都深處于這樣的文化熏染之下,在拼搏、奮斗、愛拼敢贏的精神激勵下,閩南人只會越來越好!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