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月17日訊 被雨打濕的村莊,青山如黛,綠水流動,濕答答的冷色調山水畫。裊裊上升的白煙,蒸騰的熱氣,讓這幅畫,溫暖、靈動了起來。
這個靈動溫暖的村莊,從最初到現在,擁有的名字可不少,唐家村、湯泉村、溫泉村,都能叫開去。
溫泉村
南宋時期,唐姓人家到安溪蓬萊鎮的一個小山村落了戶,起名唐家村。不知哪個年月,唐家人發現了冬天地上冒著的熱氣,挖出了村里第一口溫泉,村子于是變身“湯泉村”,這是安溪人對溫泉的叫法。上世紀70年代左右,“湯泉”更名為更普遍的叫法“溫泉”,溫泉村的名字,也就一直用到了現在。
“地名記憶 守望鄉愁”開欄一個多月,第一次觸摸到安溪地名里的一段記憶,溫潤靈動又滿滿的生活味。小伙伴們,記住這四種方式聯系我們:電子版投稿發送至郵箱1501629725@qq.com;紙質版投稿平郵寄送至:泉州市泉秀街恒祥大廈16樓海峽都市報編輯部;口述、推薦地名請撥海都熱線通95060;微信投稿、口述、推薦,關注公眾號“花巷”。
一個水滋養的村莊
溫泉村人似乎和水有著不解之緣。龍潭溪流經溫泉村,有兩條直流小溪貫穿整個村莊,村民們把流水引入田地、路間,用于日常的清洗和灌溉,隨處可見的流水環繞。
溫泉池邊嬉笑洗刷,一幅溫暖的生活畫卷
在溫泉村村支部委員唐志藝的記憶里,流著水的溫泉村一直沒變。只是在老人們口中,龍潭溪西岸曾經有一個古渡口,如今已經不見了。在上世紀90年代,村莊還沒有建橋的時候,往來的人員、茶葉、鹽巴、瓷器等,都要依靠渡口中轉。后來,村里先后建起了橋梁,修好了公路,溪兩岸的村民不再依賴渡口,而隨著水電站的建設,老渡口也被時間的流水慢慢沖刷了。
但千百年來,從地下源源不斷冒出的熱水,卻始終不變。對這里的村民來說,提著一個小籃子或端著一個盆子,裝著毛巾和換洗的衣物,走街串巷到各個溫泉去泡一泡,是冬天里最愜意,也最日常的享受。
溫泉能泡熟雞蛋
流動著溫泉的生活
在76歲的黃阿婆帶領下,我們前往村里最早的一處溫泉。還沒走近,水聲、嬉鬧聲和洗刷聲,就飛起來了。這是三米多長的池子,是專門用來洗衣物的。熱氣中,女人們端著一盆盆衣服,或是要清洗的物件,圍在池邊,一邊洗刷一邊聊家常,紅彤彤的雙手是熱水泡的。
黃阿婆說,到了傍晚六七點,女人們就結對到不遠處的女池泡澡。黃阿婆22歲從鄰村嫁到溫泉村前,就聽過溫泉村的名頭。嫁過來時,村里人還打趣她說:“天天都有熱水洗咯!”果真,嫁過來后她天天都會洗溫泉澡,不泡一泡這熱水,就覺得不舒服。一到冬天,鄰村人都會來,還有人專程帶著水桶,裝回家給孩子洗。
村里有五六口溫泉,有的是直接在泉眼上筑池,有幾個泉眼是在龍潭溪里發現的,村民們把泉眼做成水塔,利用水位差壓力把溫泉水引到溪邊。溫泉被分成洗衣池、男池、女池,還有專門殺雞宰鴨洗水用的,功能明確。村民唐老伯說,前幾年有地質隊來勘察,這里的溫泉溫度高達78℃。唐老伯笑著說,溫泉村4600多個村民,90歲以上的老人有30多人,不知是不是溫泉的滋養。
時光遺珠隨處可見
在古時進村驛道的必經之地,如今荒草叢生,卻因兩座古牌坊而有了歷史的沉淀。
一座是“孝子坊”,距離它20米外還有一座“孝節”,是清乾隆年間樹立的。據說是村人唐焻黎7歲就沒父親,母親黃氏一直沒有改嫁,雖然日子艱難,仍常救濟他人。后來,唐焻黎的孫子唐桂生中了進士,將此事稟報乾隆皇帝。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唐焻黎被敕封為孝子,御賜匾“孝子”,慈肅黃氏,御賜匾“孝節”。
未有唐姓先有樟,溫泉村1200歲的古樟見證了歲月
唐志藝說,小時候放牛經過牌坊,小孩子就會撿石子往上丟。村里有傳說,孕婦到牌坊下扔石子,如果石子落在最高的牌坊上,就生兒子,落在第二層石頭上,就生女兒。后來這也成了孩子們的游戲。
“未有唐姓先有樟。”溫泉村還有一棵20多米高的香樟樹,樹上的保護牌記載,樟樹已經有1200年歷史了,是這個古老村莊的見證者,在當地被稱為風水樹,該樹于2006年被確認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此外,村里還有乾隆年間的韓德土樓、宋代的唐氏家廟……
除了有溫泉,小小的溫泉村里,到處都有被時光封印的古老驚喜。(海都記者 彭思思 田米 文/圖)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