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遺址地處清源山東麓,于20世紀末被發現,昨日景區管委會邀請專家、學者,實地踏勘,作前期規劃摸底調查
十八年前的一天,兩方明代墓碑在清源山麓的東岳山雜草中被發現,錫蘭王裔墓葬地的“世家坑”浮出水面,從而揭開錫蘭王子后裔在泉州之謎。
昨天上午,在清源山東麓的密林中,泉州學研究所所長林少川、泉州古建專家姚洪峰等人,應清源山景區管委會之邀,與景區工作人員一道,對“世家坑”古墓群進行實地調查,作為日后遺址修復和環境整治的依據。
這處見證中斯友好交流、古代泉州海絲貿易史的明代“世家坑”保護有了突破性進展——相關部門已著手對古墓遺址作保護性規劃,今后修復后還將整治周邊環境,并作為海絲景點對外開放。
□泉州網-東南早報 記者 林福龍 莊麗祥 文/圖
歷史淵源—— 一個偶然機會 揭開五百年之謎
據史載,明代鄭和下西洋時經過古錫蘭國,國王派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出使中國,沒想到的是,錫蘭發生政變,王位被外侄篡奪,正打算從泉州港回國的錫蘭王子得知消息后只好滯留泉州,和一位阿拉伯裔蒲氏女子成親,并取“世利巴交喇惹”名字的第一個字“世”為自己的姓,從此隱居泉州。雖然在《泉州府志》上有個清朝舉人“世拱顯”和錫蘭國的記載,后來卻神秘消失。
1998年6月,泉州文史學者劉志成在清源山麓東岳山“世家坑”考古時發現兩方明代墓碑,揭開錫蘭王子后裔在泉州之謎。“一次電話,竟然讓我找到了王子在泉州的后裔。”同年,一次機緣巧合,時在《泉州晚報海外版》任記者的林少川,之前曾長期在華僑大學研究所從事華僑研究,多年來關注錫蘭王子在泉州這一中斯關系史的課題,但一直都未能找到錫蘭王子后裔。
原來,錫蘭王子取“世”為姓隱居泉州,到許世吟娥的高祖母這一代時,世家無男丁,只好讓吟娥的高祖母招“許”姓男子(名闖)入贅,從此,在泉州的這一支世家后人便姓“許世”。世家后人從剛開始因錫蘭國內政變而低調隱居,到后來民國時期人丁單薄擔心受歧視,由此演變成世代口口相傳的一個祖訓。
世家坑墓地的發現,以及王子后裔許世吟娥的報道,在文史界引起了轟動,證實了500多年前錫蘭王子隨著鄭和下西洋來到中國,最終在泉州繁衍生息的歷史。
艱難尋找——
時隔十八年 密林雜草尋墓蹤
有關部門在世家坑墓地范圍內豎碑刻字,作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隨著時間流逝,由于種種原因,對于世家坑墓地的開發一直擱置。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泉州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市委市政府于去年提出相關保護行動方案,錫蘭王子古墓遺址名列其中。
“已經過去整整十八年了,樹也密了,草也長高了,還不知道能不能找到!”昨天,站在當年市級文保碑前,林少川望著滿山龍眼樹,感慨不已。當年,他與劉志成等文史工作者,為了世家坑的保護,曾多次上山,并留下許多珍貴的照片。景區管委會著手對世家坑作規劃調查時,通過姚洪峰聯系上林少川,才有了昨天清源山探訪一行。
山野雜草叢生,藤蘿亂繞,當年清晰可辨的墓葬已蹤影全無。之后,一行十幾人根據林少川當年記憶,加上老照片,按圖索驥,花了一個多小時才找到兩處古墓葬。“笑臉石獅子、石頭上兩蛇交尾等圖案,在斯里蘭卡佛牙寺內也有相同圖案,更證明這確是王子后裔之墳。”林少川說。
驚喜不斷——
墓碑+“世山” 新發現再證歷史
“按照之前保護范圍,通過衛星測量,整個遺址面積應該有幾十畝。”據景區管委會規建科科長李瑋森介紹,這些墓葬比較分散,加上事隔十幾年了,具體位置很難確定。
“我記得當年還有一座墓有龍頭糖水灰的扶手,現在怎么找不著了。”林少川回憶,當年發現世家坑之后,部分墓碑被移到海交館內展覽,其中有兩方清晰地刻著“明 使臣世公孺人蒲氏 墓 孫華立”及“通事世公 慈淑謝氏 墓”字樣,明確刻有“明 使臣世公”,直接點明此位“世公”為“使臣”,即錫蘭國王派遣來的“使臣”,標明了墓主的身份。從史料記載來看,此人無疑就是王子,并且娶當時泉州的阿拉伯名門望族蒲氏家族之女為妻。
“如今要進行保護性規劃,一定要搞清楚墓葬主人的身份,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工作。”景區相關工作人員認為。大家穿行在茂密的樹林中,跨過叢生的雜草,臨近中午12點,終于在一條山澗底下,找到刻著“世家坑”三個字的大石頭。在附近一塊天然巨石上,發現“世山”兩個字。同時,還新找到了一塊“清世公墳”的墓碑。
“這些東西是之前所沒有發現的,這樣看來,整個世家坑的保護范圍應該要擴大了。”姚洪峰稱。
初步打算——
著手保護規劃 擬作海絲景點開放
經過幾個小時的野外踏勘,一行十幾人終于完成對世家坑首次系統調查。
按照相關部門的計劃,他們將根據當天收集的相關數據,對整個世家坑的保護,進行系統規劃。“初步打算,方案可分為對墓葬本體的修復和對周邊環境的整治。”姚洪峰透露,由于世家坑作為錫蘭王子后裔墓葬群,大多修建于明清時期,“到時候,也可根據明清墓葬規制,復建部分古墓,作為見證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實物”。
另悉,修復后的錫蘭王子古墓遺址,將對游客開放,同時還考慮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打算都得在規劃方案完成之后,才能真正啟動”。
■相關鏈接
王子后裔與泉州
追溯歷史,中國與錫蘭(1973年改名為斯里蘭卡)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史書記載,遠在公元四世紀末,晉孝武帝時,錫蘭就派沙門縣摩攜帶玉佛一尊,來訪中國。中國高僧法顯亦于東晉義熙六年(公元410年)到達錫蘭,取回佛教典籍多種。
《明史》卷三二六《外國傳·錫蘭山》載:“永樂中,鄭和使西洋至其地……有邪把乃那者,諸俘囚咸稱其賢,乃遭使赍印誥封為王……王逐屢入貢……天順三年(1459年),王葛力生夏剌·昔利把交喇惹遣使來貢,嗣后不復至。”明朝廷與錫蘭國的這段關系,在《鄭和傳》和《明實錄》卷——六中有大致相同的記載。
世氏在泉州曾有顯赫的歷史。他們在泉州置產業,學習漢文化,登科及第,著書立說,設塾教學,成為泉州望族。世氏在明、清兩朝分別出過舉人。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