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泉州市區東街東華社區 此前投用的華僑新村愛心墻引爆愛心捐贈 東南公益今日組織各方座談“愛心墻”建設
昨日泉州東街東華社區突然冒出一棟漂亮的“古厝”,眾多市民和附近學校的小學生在此駐足觀賞,一些人還拿出相機合影留念,并將衣服掛上墻,奉獻愛心。
沒錯,這是繼華僑新村愛心墻之后東南公益第二面愛心墻投入使用,也是泉州首面3D愛心墻,它美輪美奐的身姿一經亮相,就驚艷全場,吸引人們的注意,大家發現愛心墻不但可以成為一個愛心平臺,還可以成為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月17日,泉州市委文明辦、東南早報聯合發起“共筑愛心墻,情暖泉州城”公益活動,引發社會廣泛響應和參與,多個單位和社區積極選址建墻。目前東南公益已有兩面愛心墻投入使用,另外包括泉秀街道選址在內的七八面愛心墻正在規劃、設計和建設。
為了更好地設計、建設、管理愛心墻,讓愛心墻真正發揮“奉獻愛心,幫助他人”的作用,歡迎市民朋友就近獻愛心,把衣物送到附近的愛心墻,也歡迎有需要的朋友就近領取愛心物資。此外,如果您有什么心愿,也可以通過小紙條貼上墻,讓大家一起來幫忙實現。
同時,東南公益愛心墻計劃繼續招募志愿者,歡迎具有墻繪技能的專業人士加入我們的設計團隊;歡迎熱心市民加入志愿團隊,一起來維護、管理愛心墻(掃描二維碼,即可加入愛心墻計劃微信群)。
近段時間,就像一陣和煦的春風,愛心墻在泉州引爆,逐漸在全市各地落地生根,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溫暖人們的心。此前晉江、石獅分別建成愛心墻,永春近期也建成一面愛心墻,而晉江多個公益團隊和惠安愛心社也積極籌建愛心墻。
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愛心墻真正成為一個奉獻愛心、幫助他人、傳遞溫暖的愛心平臺。
□泉州網-東南早報記者 劉波 龔翠玲 麥彬彬 顏雅婷 吳嘉曉 胡彥明 實習生 魏培明 文\圖
東華社區愛心墻剛建成
3D閩南古厝墻繪引市民圍觀
俗話說,眾口難調,可是東華社區這面3D愛心墻讓眾人驚艷,大家都拍手稱贊。
一座閩南古厝,透著濃濃的家的氣息,幾枝刺桐花探出墻,花瓣隨風飄灑在古厝外圍。石頭小徑通向院里,十分逼真,好像抬起腳就可以通向家里。拱門之頂懸掛“泉城有愛”字樣,在拱門之側還有一塊龍雕的石碑,上面寫著“愛心墻”。
“太漂亮了!”一位騎電動車載小孩的女士停下車來夸贊,眼睛都亮了。孩子放學后途經此處,紛紛圍了過來。也有人對拱門邊的春聯感興趣,靠近摸一摸,看這春聯到底是貼上去還是畫上去的。不少人拿出手機拍照留影。
鯉中街道計生協會常務副會長林雪玉是這面愛心墻的見證者,墻的選址就是她和早報記者走街串巷找到的,而畫師們繪制墻體時,她也一直在現場幫忙,她發朋友圈,說,“今天不淡定了,被這堵墻迷住,原諒我第一次刷爆朋友圈”。
午間不停歇 聾啞畫師也加入
3月2日一早,760藝術創意墻繪中心的畫師們便從晉江安海驅車趕來,為愛心墻換新裝。他們是蔡照瓏、施勇超、董哥、鄧夢秋、小慧。“這次我們特意挑了一些畫功較強的出色畫師過來,希望在最短時間內呈現出最好的效果。”760藝術創意墻繪中心創始人蔡照瓏介紹。
定位、打稿、畫結構、上色、修細節,5名畫師分工合作,從早上一直忙到傍晚,除了吃午飯外,都沒有停歇,六七小時,一面約40平方米、栩栩如生的3D閩南古厝便呈現在大家面前。
不只是繪制需要時間,光是最初的設計也曾3次易稿,花了4天時間才敲定下來。
蔡照瓏介紹,這面愛心墻采用3D、國畫、油畫相結合的創作方式,一共加入紅磚、石碑、刺桐花、雕花等多種閩南元素,力求讓整個墻繪具有閩南特色,給人一種家的溫暖的感覺。
記者發現有兩名畫師是通過手勢交流,和其他人溝通則是通過手機碼字,原來他們是聾啞人。“雖然他們不能說話,但可以通過寫字來溝通。正因為他們聽不見,繪制時更專注,也更出色。”蔡照瓏說,“這個愛心活動他們都很愿意參加。”
愛心墻投入使用 也可以寫心愿哦
昨日東華社區愛心墻掛上首批衣物,衣服掛上不到10分鐘,就被全部拿走了。
62歲的黃伯是東華社區保潔員,記者在掛衣服時,他正好在旁邊。東華社區居委會書記兼主任吳秋婷向他介紹這是愛心衣物,需要的話可以拿走,黃伯便興高采烈地走過來,挑了一件衣服,趕緊穿上試了試。黃伯走后,緊接著又有幾個人走過來,拿走衣服。原來后面幾個人和黃伯一樣,也是社區保潔員,看到黃伯領走的衣服還不錯,便也來了。劉叔當時不在家,劉嬸覺得自己的身材與劉叔差不多,便也來替他試穿。“真不錯!”劉嬸一邊試著一邊說。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