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永春縣桂洋鎮政府不遠處的街上,有兩間陳設幾乎一模一樣的店面:一桌一椅在前,滿架的藏書在后,因日復一日的時光流轉已令其稍顯老舊。兩間店以一木板為墻,墻兩邊分坐兩位老中醫,一邊是72歲的哥哥林景吾,一邊是69歲的弟弟林景安。木板墻上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方洞,兩人可以通過小方洞溝通交流。□本報記者 周長鋒 張君琳 通訊員 梁白瑜 文/圖
同隨嚴父 苦學醫術
1963年,19歲的林景吾高中畢業,無法上大學,只好返鄉。“家里人多,勞動力少,父親說跟著他學醫,也能掙口飯吃。”自小對古典詩詞特別感興趣的他雖說心中不舍所愛,但還是開始了跟隨父親學習中醫的日子。“那時,弟弟才讀高一,成績很好。可是我們家庭的經濟狀況根本無力支撐孩子上大學,于是弟弟也退了學,開始學醫。”
就這樣,林家兄弟將家中祖傳的近200本中醫書均分,開始了背藥書、隨父行的苦學之路。林父常抽查兄弟倆的學習情況,考藥方、考穴位、考斷癥,望、聞、問、切,一樣都不能少。就算兒子答得好,父親也只是輕輕一句:“還可以。”
亦農亦醫 合作救人
1968年,兄弟倆出師,開始獨立診病。但生計所迫,一直以來,亦農亦醫是他們的真實生活狀況。
“1982年,我們兄弟倆參加了個體醫生開業執照考試,全縣僅24人通過,我們占了2個。”林景吾開心地說。在他診所墻上顯眼的位置,有一個相框,是那次通過者的合照。1985年,桂洋合作醫療站實行承包,林家兄弟應承下來。他們將醫療站原有的藥材按根、莖、葉仔細分類好,并標清價格,開始坐診行醫。
“那時候,看中醫的人很多,平時我們都是一起坐診。遇到農忙時,就輪班一個下田一個坐診,不能讓病人找不到醫生。”3年后,林家兄弟搬到了現在診所所在位置。又過了2年,為了方便,兄弟倆以一板之隔分開坐診。“剛開始我們都沒有收診金,后來也就是1人1毛錢。現在收幾塊錢了,熟人、窮人還是不收。”“有些患者在其他地方治不好病,到我們這里用中醫治療,取得很好的效果。中醫講究望、聞、問、切,而且用藥也是根據患者的身體原因,不見患者是不開藥方的。”他們堅守著這樣的行醫準則。
桂洋鎮以及一些鄰近鄉鎮的病人來找這對兄弟醫生看病時,通常都是誰有空誰診治。“兩位林醫生的口碑都很好,不止醫術好,醫德一樣好。中醫科,尤其是高血壓、婦科還有脾胃方面疾病的診治,他們都是一把好手。”同村的老人林逢河這樣說。
兄友弟恭 愛好迥異
兄弟倆誰的醫術更好些呢?哥哥說是弟弟,弟弟說是哥哥。醫術上,他們不分伯仲,診病之余的喜好卻是大不相同了。
林景吾始終不忘吟詩作對,林景安癡迷研究草藥偏名。至今,林景吾已寫了近2000首詩詞,經常在各類報紙雜志發表,多次獲得各種獎項。他的藏書也很多,“有800多本吧。”林景吾說,這些書中包括很多藥書,有的還是繁體字,很多的書都是要背下來的。比如把脈的書,只有背誦和理解了,把脈時才會知道患者的身體狀況,準確用藥。“背這些藥書要花大量時間,所以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喜歡了,而且書里面的繁體字也很難辨認。”
“現在看中醫的人越來越少,一天也就幾個,有時甚至一個也沒有。閑時就整理草藥名錄,因為一些藥材在不同地方的叫法不一樣,所以辨認時存在困難。”林景安花了好幾年時間,查找很多中醫書籍。在他的書櫥里有19本手抄筆記,它們按1到18的順序分開,另加一本索引,它們的名字叫《草藥偏名目錄》。
“我爺爺的兄弟是中醫,父親也是中醫。到我們兄弟這一輩,已傳了三代。”林景安至今眼不花耳不聾,言語之間對祖傳的中醫很是自豪,但卻不免淡淡的憂傷,“可惜兒子都不愿學醫,改行了,但愿有人再傳承下去。”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