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陳云青)“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在國際商貿交流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地理優勢。”昨日,在石獅市舉辦的海上絲綢之路產業對接會暨第七屆紡織企業家活動日現場,與會嘉賓就如何利用海絲優勢開展合作進行主題發言和熱烈討論。
與海絲沿線國家尋求優勢互補
近年來,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我市的紡織服裝行業面臨著全球需求疲弱、競爭激烈、綜合成本上升等難題。多名與會嘉賓認為,企業要依托現有優勢,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除了內練技術工藝水平、外練營銷方式創新外,還要積極尋求“走出去”,與國內外同行開展更多形式的合作,來實現優勢互補,打造共贏格局。
“當前,越來越多的企業正開始分享到‘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便利與好處。”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表示,“一帶一路”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是發展潛力巨大的腹地國家,涉及沿線60多個國家和地區,涵蓋44億人口和約22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分別占世界的63%和30%。
然而,“走出去”并沒有想象中的容易。“目前,還沒走出去的紡織企業想‘走出去’,‘走出去’又覺得難走,但既然走了就不要回頭。”原安徽華茂集團董事長詹靈芝在做主題演講時為與會觀眾展示了一組中國與越南、中亞紡織業成本數據對比。很明顯,越南與中亞地區的棉花、電費、工資成本均低于國內。
“走出去可謂錦繡前景,但絕不是天上掉餡餅,仍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她認為,“走出去”存在著政治環境、文化差異、貨幣匯率等風險。
做好可行性研究和風險防控
“我們看到,已經走出去的企業既有成功的,也有不少失敗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對投資和收購的風險評估不足,另一方面是因為企業缺乏國際化運作能力和品牌營銷能力。”王天凱表示,企業要保持謹慎態度,在海外布局中做好可行性研究和風險防控,同時不斷提升企業總部的核心業務能力。
對于如何規避“走出去”的風險,王天凱認為,企業應該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戰略目標,理性判斷和選擇國際布局的方向和節奏。特別是在海外投資并購調查方面要下功夫,對勞動力供應和成本、勞動生產率潛力、產業鏈配套、基礎設施、法律和政治風險、本地運營等諸多因素統籌考慮,計算綜合成本,注重發揮投資目的地的真正優勢。
紡織業將迎來發展國際合作新契機
談及紡織產業的發展前景,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會長夏令敏在做主題演講時表示,近年來,紡織企業景氣感受指數走低,行業總體發展趨緩,但同時,仍有不少企業能夠保持30%—40%的高速增長,國外如優衣庫、ZARA等快時尚品牌也能保持增長態勢。
在其看來,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將給紡織服裝產業開展國際合作帶來良好契機。下階段,紡織企業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定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加快供給側改革調整和產業升級步伐,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創造“互聯網+”時代紡織新優勢,建成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紡織強國。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