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泉州作家是幸福的,腳踩一座文學富礦”、“如果有來世,我愿意投胎在這里”、“海絲文學創作迎來‘泉州時光’”……4月17日晚,“中國文學名家看泉州”座談會舉行,蒞泉采風的文學名家團與本土作家代表交流對話,把脈泉州文學創作。
此次采風活動由泉州市委宣傳部、中國作協《小說選刊》雜志社和泉州市文聯共同舉辦。參加此次采風的名家有著名小說家劉慶邦、王祥夫、東西、邵麗、王十月,著名散文家周曉楓,著名評論家王干等7位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還有《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小說選刊》等權威報刊的有關領導、作家、專家等,陣容強大。
泉州人文底蘊深厚,近年來頻頻吸引我國文藝家來泉采風、創作。此次名家采風團先后到泉州市博物館、清源山老君巖、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洛陽橋、崇武古城、鼎立藝術館、清凈寺、開元寺、天后宮(德濟門遺址)、李贄故居、晉江安踏集團、五店市等名勝古跡及有關企業參觀考察。文壇大腕們贊嘆泉州多元文化的厚重與燦爛,將通過筆墨創作精彩華章,讓外界更直觀地了解泉州文化和人文精神,進一步提升泉州在海內外的影響力。□本報記者 陳智勇 曾于里/文 張九強/圖
震撼
豐厚文化令人“次次有新收獲”
“讀是用心來走,走是用腳來讀。”著名小說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劉慶邦面對如此豐富的文化名城感慨萬千。他說,假如沒有來到泉州,僅僅通過書本來了解就不會接觸這么深,也不會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河南省作家協會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邵麗盡管是第二次踏進古城,但泉州如此豐厚的文化仍然令她倍感新鮮。她說,自己對泉州這座城市印象非常好,“古老而又生機勃勃,永遠煥發迷人色彩,給人很大的想象空間”,特別是這里擁有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像文物那樣比較直觀地呈現出來,更需要觀者潛心研究才能深刻感受到真正的魅力。
“去年來泉州采風寫完文章后,我以為耗盡了自己對泉州的感情。”著名小說家、電影《山楂樹之戀》編劇肖克凡說,當自己再次來到這里,這種擔憂很快就消失了。泉州有著豐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每一次來到這里都能找到鮮活的基因,不管是到走過的名勝,還是到從未涉足的古跡,均能觸動自己全新的感覺。
《中篇小說選刊》社長、主編、著名小說家林那北說:“泉州已經來過很多次了,次數多到難以數清。泉州這個地方確實非常非常特別,俗話說‘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她的文化形態的多樣化、文化積淀的豐富性、歷史事件的復雜性,雖然都已經很熟悉了,但每次來還是會有很多很多發現。”
“泉州是一座文化古城,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這是我第二次來到這里,再次被打動了,深深地感受到泉州文化的寬度、深度和廣度。”《小說選刊》副主編、著名文學評論家王干說:“這次小說選刊組織全國名家走進泉州,短短兩天時間,收獲非常豐厚。期待今后能有更多的機會走進泉州,與泉州的作家朋友交流與溝通,共同繁榮文學作品創作。”
幸福
多元文化“生活”在市民中
多元、融合、燦爛……每一次采風,泉州城市和文化總能給大家留下豐富而又獨特的印象,美麗的泉州不斷在文學名家眼里清晰起來,最后定格成為動人的風景。
“在泉州,不是市民生活在文化中,而是文化生活在市民中,這讓泉州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心里十分踏實,有一種獲得感,心中的幸福油然而生。”著名評論家、《光明日報》文化周末副主編饒翔說,泉州是一個多元文化的融合之城,文化與這座城市以及人民深度融合。在老城區,隨便拐個彎就撞到一處名勝古跡,文化與廣大市民的生活是如此接近。“這里的文化就像一把鹽融入城市之水中,盡管大家看不到,但又無處不在。”多元文化的融合給泉州城市一種很深厚的底蘊,而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民又在不斷創造新的時代文化,例如惠安石雕的氣質與我國當前倡導的工匠精神十分契合,這種精神不僅體現高超的雕刻藝術,而且是對老祖宗留下的技藝和文化傳承的一種信念。
在著名散文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周曉楓眼里,泉州并不像其他旅游城市那樣,她的文化就像毛細血管一樣滲透在人民的生活當中,這讓泉州人民有著特別美好的生活。猶如很有名氣的泉州小吃,從各色“古早味”到剛流行的新品一應俱全,仿佛這里的人民擁有出世和入世的態度,體現在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生活當中,二者有機地交融在一起。
“泉州是一個古老的城市,又像一個人的童年一樣,充滿了童趣。”周曉楓說,此次來泉走進李贄的故居,對這座城市的景仰油然而生。李贄的“童心說”會令現在許多的困擾迎刃而解,“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們一路走過來,許多觀念被生活所沖擊,總覺得成長是我們越來越長‘本事’了,能夠隨機應變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現在才發現,不改變才是特別有力量的成長,不管這種堅持是不動聲色的抗爭,還是不屑一顧的逍遙,這種不變的力量是十分巨大的”。
神往
“下輩子想做泉州人”
“如果有來世,我愿意生活在這里。”肖克凡說,泉州是一座令人十分親切的城市,自己一走到這里就能喚醒小時候的城市記憶,這應該也是許多人的文化鄉愁?,F在許多人與自己生活的城市并沒有情感,水泥路和立交橋交織,車輛擁堵,漸漸吞食美麗的街區,丟失了本質內核的城市令人望而生畏。
著名散文家、《人民日報》大地副刊主編董宏君說,大家喜愛泉州,是為自己靈魂找到一個安放的地方,猶如喜歡一本書和一位作家一樣,心中需要有這份愛。“泉州這座城市太迷人了,獨特的文化吸引許多人來了一次又一次,沉醉于這里的溫馨與輝煌。”
泉州是一座令人來了還想再來的溫馨之城,吸引了無數文藝家前來采風。現在為何還要繼續組織文學名家來到這里呢?董宏君認為,每一個作家、每一個對泉州有感情的人都帶著各自的知識結構和情感方式,擊中每個人內心深處的興奮點也是不一樣的。因此,不斷吸引名家關注泉州,讓更多人發掘出各自心中不一樣的泉州,這可能是對泉州最好的詮釋和宣傳。
“假如有一天我能看破紅塵,期盼能有緣到泉州開元寺做和尚,到時候就可以有機會探尋弘一法師出家的原因。”著名小說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王十月說,此次采風最想知道的是自己頂禮膜拜的弘一大師為什么選擇泉州修道弘法,而且是清修律宗,這可是佛教中最苦的宗派。這座城市一定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吸引著一代高僧前來,最后還在這里圓寂。盡管通過此次采風略有所悟地找到了一些線索,但還沒有找到明確的答案,自己還會繼續尋找下去。
挖掘
本土作家是“寶庫”開拓者
在座談會上,多位文壇大腕指出,泉州是一座文學創作的富礦,泉州作家是十分有福氣的。特別是國家大力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后,在海絲文學創作中泉州大有可為,將迎來閃耀的“泉州時光”。
劉慶邦認為,對于泉州作家來說,每天都走在這座城市,是非常幸運的,因為泉州經得起不斷闡釋和解讀,這里對于作家來說是創作的“寶庫”。
“我之前去過湘西,湘西自然風光非常好,但相較于泉州文化資源就顯得簡單了。但即便是簡單,沈從文也寫出了一個現代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作品:《邊城》。”著名小說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東西說:“在湘西很多地方,看到老百姓家里掛出了三個人的照片:毛澤東、沈從文、袁隆平。老百姓把他們當作‘神’來尊敬。泉州這邊宗教多元,百姓心中神很多,但是該怎么創造出文學上的‘神’,這就是本土作家的任務。”
“泉州作家是很有福氣的,豐厚的泉州文化是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的資源。”邵麗說,真正創作優秀作品還是要依靠本土作家,泉州廣大文學工作者要熱愛這一片土地和這里傳承千年的文脈,好好創作出更多優秀的文學作品。
著名小說家、《小說選刊》編輯部主任付秀瑩說,此次采風活動從策劃到成行只用了短短的一個月時間,足見泉州推動文化建設的力量和決心。這將吸引更多的文學工作者投身優秀作品創作中。本土文學工作者要運用好本土文化資源,特別是多元厚重的海絲文化,“他們對這些文化了然于心,滲透在血液里,創作出來的作品將更具深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海絲文化是泉州文學創作的寶庫,泉州本土作家要運用好這些寶庫,將這里的獨特文化、歷史故事和時代精神寫出來,這樣的作品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更是‘最泉州’的優秀作品。”王十月說,自己到湘西首先想到的是沈從文的《邊城》,到泉州想到的是陸昭環的《雙鐲》。當年讀《雙鐲》這部作品自己才16歲,那時候是放牛時在牛背上讀的,從此自己記住了泉州,知道了惠安女,受到泉州文學的滋養。
創作
優秀作品將“獲3000多萬個贊”
福建省作協主席、著名小說家楊少衡說:“我多次來過泉州,每次都有新的感覺。這次尤其不一樣,源于采風期間與東西的一場對話,他說,泉州的很多東西本地人也許司空見慣,但對于外來者來說非常有啟發。全國像泉州這樣的城市沒有幾個,我們一定要把我們該做的事做好。認真地對待腳下這片神奇的土地,她可以為我們的創作提供新的題材和文化資源。”
“每次來泉采風都會創作出一批高水準的文學作品,名家的作品視野非常開闊,對泉州文學創作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泉州市作家協會主席戴冠青說,泉州文化底蘊深厚,民營經濟發達,有著豐富的文學創作資源,本土作家應該好好思考,文學作品應該如何表現這些題材;還應該向全國名家學習,創作更多優秀的作品。
泉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李建民用弘一法師的“悲欣交集”四個字表達對泉州文學的態度,“欣”是泉州擁有一個豐富的創作寶庫,“悲”是本土作家做得還不夠,擔當還不夠。他說:“文學名家每一次來泉都是一種觸動,提供一種視野、思想和觀察事物的角度,這是本土作家所不具備的高度。”
“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海絲’作為泉州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文學創作的主題,應該如何更好地敘事和表達,這是本土作家首先要突破的創作瓶頸。”泉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林筱聆說,本土文學工作者腳踩著一座文學富礦,還要進一步深度地挖掘提純,加工升華。
“要運用好腳下這片文化沃土,挖掘海絲文化和閩南文化資源,創作出更多弘揚時代精神,體現人文風貌,反映社會進步,有深度有高度的優秀文學作品。”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聯主席許旭明說,廣大本土作家要勇于探索,開拓創新,只要創作出優秀作品就別擔心沒人喝彩,每一部關注泉州、支持泉州、宣傳泉州的優秀作品,首先就會獲得3000多萬海內外泉州人的點贊,這種影響將波及世界各地。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