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病擊垮一個家庭,這樣的事在生活中并不鮮見。自我市2007年實現全市有農業人口縣(市、區)全覆蓋以來,建立有效的大病保障機制成為緩解參合人員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重要舉措。記者日前從市衛計委獲悉,2010年起,我市分別開展了大病補充補償和特定病種保障,建立以“按費用”和“按病種”兩種方式同步推進的大病保障機制,6年來已有近7萬人受益。
“按費用”—— 累計受益人數逾6萬人
“按費用”大病補充補償機制,即參合群眾在一個保障年度內一次或多次住院的,可報銷費用在縣級補償的基礎上,個人自付仍超過我市上一年度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市級新農合大病補充補償基金再給予一定比例的二次補償。
近年來,隨著新農合籌資水平的提高,我市進一步加大市級大病補充補償籌資力度,大幅提高參合人市域內就醫補償比例,提高補償封頂線到20萬元。為讓參合人多受益,衛計部門堅持最大限度使用基金的原則,大病補充補償基金支出從2010年的763萬元增加到2015年的1.33億元,受益人數從2010年的642人增加到2015年的15893人,增幅顯著。累計大病補充補償資金使用率達95.32%,受益人數達67020人。
“按病種”—— 大病保障病種數量已達22種
我市在實施按費用水平支付的大病補充補償的同時,還從2011年起開展特定病種保障,逐步將部分病種納入大病保障范圍,并實行定點救治、定額支付,保障病種數從2011年的2種(兒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臟病)增加到目前的22種。
這些病種還包括末期腎病、婦女乳腺癌、宮頸癌、重性精神疾病、耐多藥肺結核、艾滋病機會性感染、急性心肌梗塞、腦梗塞、I型糖尿病、甲亢、肺癌、食道癌、胃癌、結腸癌、直腸癌、唇腭裂、尿道下裂、慢性髓細胞白血病、血友病、苯丙酮尿癥等。
根據每一類疾病定額的治療標準,新農合基金支付定額標準的70%,個人自付定額標準的30%。屬于醫療救助對象的,新農合基金支付定額標準的70%,醫療救助基金支付定額標準的20%,個人自付定額標準的10%。據統計,2015年,新農合大病保障人數達24341人次,總數為2014年大病單病種保障人次的近4倍。近年來大病單病種保障近3萬多人次,實際補償金額已超過1億元。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