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檔案是寶庫,往昔歲月有太多讓你“想不到”——
老照片看泉州滄桑巨變 拖拉機曾比汽車還搶手
30年前的泉州是什么樣的?近日,泉州市檔案館組織人員完成了館藏104個全宗1979-1985年間16萬余件到期檔案的解密劃控工作,對符合開放條件的7萬余件檔案予以一次性開放。
據了解,此次向社會開放的檔案為1979-1985年間改革開放初期泉州經濟、科學、技術、文化等方面的檔案。通過解密檔案可一睹30年前泉州的風貌。即日起,只要是工作時間,公眾即可憑身份證或單位介紹信,到泉州市檔案館免費查閱這批新開放的檔案,去挖掘自己感興趣的“寶藏”。
248幅珍貴照片 展現社會變遷
在泉州市檔案館展館里,248幅珍貴照片吸人眼球。這些照片中,有不少就是從新近向公眾開放的7萬余件檔案里精挑細選出來的。這些照片分為激情歲月、舊貌新顏、社會變遷、重大活動四個部分。當年的建筑、風光、交通工具、休閑生活等,通過一張張定格的照片展現在今人面前,帶人們重溫往昔的歲月。
在激情歲月的部分里,包含了公社生活、民兵戰斗巡邏、知青“上山下鄉”、惠女水庫建設等珍貴的瞬間。舊貌新顏部分,展現了幾十年來東西塔、清凈寺、西湖公園、新門街等泉州特色地標的面貌變化對比以及修繕過程。社會變遷部分,有鄉村房子、交通運輸工具、開墾荒地的變化過程。重大活動部分,則記錄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節、南音大會唱等泉州重大節日的畫面。
解密檔案還展示了開元寺改革開放后的修繕過程,包括對大雄寶殿、甘露戒壇的佛像重裝金身,拆遷山門西側民居樓房等史料,以及不少曾經不為公眾知曉的故事。
30年前拖拉機“一車難求”
如今,私家車已經進入萬千百姓家。而在30年前的泉州,汽車身影寥寥,拖拉機是炙手可熱的交通工具。
根據檔案記載,當年拖拉機可替代汽車載客運輸,汽車卻不能替代拖拉機下田耕地。汽車加汽油每公斤七角錢,拖拉機加油每公斤二角六分錢,拖拉機的性價比很高。然而,在計劃經濟時代,拖拉機也是“一車難求”,一份改革開放前的檔案顯示,當年12月份全區(注:當時為晉江地區)有21臺拖拉機到貨,每個縣(市、區)只有一兩臺的份額。
改革開放之后,拖拉機擁有量大大提升。晉江地區至1982年底擁有拖拉機12685臺,比1981年增加1964臺。獨戶、聯戶經營的拖拉機發展更為迅速,特別是晉江、南安沿海一帶,到1981年9月,全區私人經營的拖拉機為2727臺,到1982年底已達到7348臺。私人經營的拖拉機主要目的是跑運輸賺錢,要求要堅持務農方向,為農業生產、多種經營服務,進行農副產品及加工成品原料等的運輸。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