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骨花燈要好看,刻紙就要精美,畫工一定要漂亮,最關鍵的還是要有一把鋒利的刀!”他的工作室,位于泉州鯉城浮橋街,窗外車水馬龍,屋里卻有另外一份寧靜。
從沙發底下搬出一塊長木條,1960年在舊貨市場買的;從儲物間拿出一包銹跡斑斑的鐵片,1957年在廢品收購站買的舶來貨;從角落里掏出一塊磨刀石,1990年買的,上面已經磨出了深深的一條溝。
跨坐在木條上,把刻紙刀固定好,許謙慎雙手推動刨刀,在刻紙刀上來回磨,渾身的力氣都繃在雙臂上。10分鐘后,雪白的刀鋒出現;20分鐘后,薄刃開始閃寒光。感覺差不多了,他右手捏住刀片,左手大拇指指甲緩緩靠近,剛一接觸,就能感覺到指甲起了一點變化,“刀刃輕輕一推,吃進指甲了,這樣就夠鋒利了。”
年輕時剛學習磨刀,他至少要花一個小時,才能把刀磨鋒利,而且眼睛還要一直盯著看,現在已經能夠憑感覺把刀磨好。“我還有進步的空間,以前我師傅,是拿著刻刀刮胡子的,輕輕一晃,都能看到胡楂像被風吹斷了一樣。”
“就像拿著剛磨好的菜刀,去切豆腐,要那種流暢的感覺,如果刻刀跟紙接觸的時候,沒有菜刀切豆腐的流暢感,就要再磨了。”長年累月的磨刀、刻紙,原本二十幾厘米長的鐵片,如今只有十幾厘米長了。
足夠鋒利的刀,才能流暢地把各種圖案刻出來,細微到一兩毫米,還要屏住呼吸一氣呵成,才不會斷掉,精美的刻紙讓無骨花燈有了外殼,而要美輪美奐地展現出來,還要造光。
一把玻璃絲,1960年前后買的,廈門玻璃廠生產,玻璃絲放在日關燈照耀下,散發出五光十色。一根玻璃絲直徑大約1毫米,一個部件的單面大約10厘米,100根長短不一的玻璃絲互相折射,一盞無骨花燈要用60個部件,這樣的花燈想不璀璨都難!
不過,這把玻璃絲只是珍藏,無處購買,許謙慎找到替代品,直徑約為0.5毫米的塑料光纖,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塑料光纖更細,折起來和粘起來都更麻煩,但效果非常好!”
一把刻紙刀,一堆小紙片,一位老藝人,在經過繪圖、粘貼、燙紙、剪樣、裝訂、鑿花、拷背、刺繡、豎燈、裝飾等十道主要工序之后,一盞漂亮的無骨花燈就做好了。
堅持用精細原料,堅持用手工磨刀,堅持用細微的圖案,一盞60厘米高的無骨花燈,許謙慎要花一個多月才能做好,“內心有種滿足感,也帶著一點忐忑:識貨的人,花上萬元都覺得值!不識貨的,上千元都嫌貴!”(海都記者 徐錫思 王金淼 文/圖)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