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嚴電話實名制”出臺。工信部官方微博昨日稱,工信部發文要求各基礎電信企業確保在今年年底前本企業全部電話用戶實名率達95%以上,明年6月30日前全部電話用戶實現實名登記。
仍有1億用戶未實名登記
昨天,工信部官方發布“關于貫徹落實《反恐怖主義法》等法律規定,進一步做好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
《通知》要求各基礎電信企業確保在2016年12月31日前全部電話用戶實名率達到95%以上,2017年6月30日前全部電話用戶實現實名登記。在規定的時間內未補辦登記手續的用戶,基礎電信企業要暫停其通信服務并進行催告。催告期滿仍未補登的,依法停止其通信服務。
昨日,新京報記者詢問三大運營商實名制實際執行情況,截至發稿未拿到具體數據。不過三大運營商方面均表示,正在依據工信部要求積極推動實名制。
工信部網安局相關負責人近日接受《人民郵電報》采訪時稱,去年以來,電信企業通過采取各種優惠便利措施鼓勵、引導未實名用戶進行補登記,累計完成約4000萬用戶補登記工作,目前全部電話用戶實名率已經達到92%,但仍有近1億用戶未實名登記。
據了解,2010年工信部就提出要實行電話實名制,但進展緩慢。2013年9月1日,全國才正式實施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工信部還對落實情況進行了全國暗訪,暗訪中發現存在社會渠道落實不到位等問題。
工信部網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5年起,實名登記工作逐步規范,新入網用戶基本實現實名登記,但是仍存在網絡渠道實名登記不嚴、轉售企業違規現象突出、未實名老用戶補登記進展緩慢等問題。
電信詐騙引發“最嚴實名制”出臺
業內人士分析稱,電話實名制提出5年后,直到2015年電話“黑卡”治理專項行動開展,電話實名制才開始全面落實。
電話“黑卡”,是指未進行實名登記并被不法分子利用進行傳播淫穢色情信息、實施通訊信息詐騙、組織實施恐怖活動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移動電話卡(含無線上網卡)。
工信部曾于2015年1月1日起,聯合多部門開展電話“黑卡”治理專項行動;并要求2015年9月1日起,電信企業各類實體營銷渠道要全面配備二代身份證識別設備,核驗用戶本人的居民身份證件;年底前實名率必須達到90%以上。
但近期媒體報道顯示,虛擬運營商所在的170、171號段的垃圾短信、騷擾電話和通信信息詐騙等問題層出。工信部于2016年4月底下發通知,要求虛擬運營商在一個月內對前期未實名登記、虛假登記的電話號碼,完成用戶身份信息補登記等工作。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為切實保障正常通信秩序,工信部聯合公安部建立了涉違法犯罪電話號碼快速通報關停機制。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底,工信部已組織電信企業對14萬余個涉及通訊信息詐騙等犯罪的電話號碼進行了快速關停。其中基礎電信企業號碼85189個,虛擬運營商號碼60202個。
統計顯示,所關停涉及虛擬運營商的號碼分布于遠特通信、分享通信、迪信通、蝸牛移動、巴士在線、國美移動、天音通信、愛施德等20余家。
工信部關停電話號碼情況
●共關停14萬多個電話號碼
●基礎電信企業號碼85189個
●其中中國電信27600個,中國移動33484個,
中國聯通24105個
●虛擬運營商號碼60202個
●其中遠特通信23280個,分享通信8875個,
迪信通8804個
(截至2016年4月底)
【大事記】
2010年 工信部宣布實施手機用戶實名登記制度,當時由于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支持,實施效果并不理想。
2012年12月 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了《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將公民個人電子信息保護和電話用戶實名制納入法律層面。
2013年7月 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出臺了《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和《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規定》。
2013年9月1日 全國正式實施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工信部在各地、各企業全面檢查的基礎上,組織對14個省份社會營銷渠道進行暗訪。
2014年 工信部、公安部、國家工商總局聯合公布《電話“黑卡”治理專項行動工作方案》,要求從2015年1月1日起,購買手機卡必須實名制,并在全國范圍聯合開展為期一年的專項治理行動。
2015年9月1日 進一步加強新入網客戶身份證信息驗證;對于非實名老客戶,采取“半停機”策略,敦促用戶依法實名登記。
2016年5月24日 工信部發文,確保在2016年12月31日前本企業全部電話用戶實名率達到95%以上,2017年6月底前全部電話用戶實名登記。
■ 調查
已有非實名用戶遭停機
據電信用戶李明(化名)回憶,他去年1月在網上淘寶店買了一張電話卡,號碼歸屬地為山東電信,當時沒有實名要求,李明也沒多想。不過,雖然最近實名制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但李明告訴新京報記者,他并未收到電信讓他補卡或者補充實名制資料的通知。
另一位移動用戶張成(化名)也不是實名制用戶,2009年他還在讀大學時在學校里買了一張電話卡,152號段,屬于北京移動。從今年2月開始,張成就開始收到移動要求辦理實名制的短信提醒,至今已經累計收到6條短信了。
家住溫州的劉先生的父親前幾年在小店里買了一張非實名制的電話卡,今年收到移動通知后,就到移動補了實名制資料,現在正常使用。
新京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已有非實名制用戶經歷了不實名就停機的情況。“先是短信通知,再不實名就停機”,家住廣東的曾女士說,她母親的移動手機號碼是非實名制的,收到實名制要求的短信,因為沒及時去辦理,就在一個月前被停機了。后來帶著身份證去登記,目前可以正常使用。(劉素宏)
■ 焦點
虛商“頭疼”實名認證成本
2013年年底,為打破壟斷,工信部審批通過“170”號段作為虛擬運營商的專屬號段,并向11家民營企業頒發首批移動通信轉售業務運營試點資格。
2016年4月,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以“失控的170號段”為題報道了虛擬運營商實名登記制度落實不到位、170號段成為通訊信息詐騙重災區的有關情況。據統計,目前的惡意詐騙短信中,有近44%都來自170號段。
對于越發趨嚴的實名制要求,有業內人士指出,很多虛商目前沒有實體門店、線下實名制認證高成本高,這些都成為制約虛商落實實名制的攔路虎。一家虛擬運營商曾和媒體透露,實名認證設備最便宜也要1000元/臺,做一個用戶的實名認證大概一塊錢,這些對用戶規模不大的虛商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成本。
更令虛擬運營商頭疼的是,與三大運營商只需要前三位就可以區分是哪家運營商不同,虛商號碼需要前7位才能判斷是哪家的號碼,這其實給合規經營、嚴格實名的虛商帶來很大困擾。
這位虛商工作人員表示,大部分虛商與三大運營商相比,經驗還相對匱乏,所以在實名制上可能要交更多學費,不過既然要做相關業務,企業就要為此付出相應成本以合規。身份證識別器成本在700到1000元,不過企業必然要支出。
虛擬運營商蝸牛移動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將推行“3+3”舉措,力保新增用戶100%實名登記,同時承諾從5月17日起,發現一例非真實身份證登記的免卡號碼,就自罰10萬。而對存量非實名用戶,蝸牛移動則表示,安排專門團隊,以數據分析,客服回訪,隨機抽查等方式,對存量用戶進行多輪排查,嚴格推進非實名用戶補登記工作。
■ 探訪
非實名卡未絕跡 遇到要當心
5月24日上午,新京報記者來到劉家窯附近的幾家電話卡轉售門店探訪,都被告知必須實名制辦卡,不提供身份證則無法辦卡。同時,店鋪墻上也張貼出了三大運營商聯合簽發的《北京地區關于非實名用戶身份信息補登記的公告》。
不過,非實名登記電話卡并未絕跡。據媒體暗訪,一些小的號卡批發商稱可以售賣沒有實名登記的170號段電話卡,有店家拿出了信時空、海航和分享通信的電話卡,并表示這些電話卡不需要實名登記,插在手機上就可以用。
新京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有用戶認為非實名電話卡不用出示身份信息,比較便捷。不過,這類用戶要小心了,根據工信部的要求,多家虛商對之前流出的非實名制卡進行強停,即使買了這樣的卡也無法正常使用,如果要用,就要跟運營商二次身份證驗證。有一些卡商利用破解軟件,繞開身份驗證,而針對這種卡,部分虛擬運營商也在運用數據分析,判斷為非實名制后進行強停。
不過,也有一種情況,這些卡已經進行過身份驗證,然后再賣給消費者,這樣消費者就等于用其他人的身份信息使用電話卡。對于這類卡,一位虛擬運營商工作人員提示,“這個卡本身沒有身份驗證,肯定有風險”。從信息安全角度來看,這張卡對應他人身份信息,一旦使用者有違法亂紀行為,公安部門追蹤時有困難。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